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十年來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7.7)
2023-10-17 08:54:10 3
中共中央宣傳部定於2022年8月17日(星期三)上午10時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趙勇和中央統戰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與舉措,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以下為文字實錄:
攝影:中國網 鄭亮
封面新聞記者:
民族地區曾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能否介紹一下脫貧奔小康給民族地區帶來了哪些歷史性變化?下一步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方面有哪些舉措?謝謝。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趙勇:
謝謝記者朋友對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的關心。正如你剛才講到的,脫貧攻堅奔小康確實給民族地區帶來了歷史性變化,概括起來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通過脫貧攻堅奔小康,各族群眾有了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好的醫療衛生條件、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這十年,民族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10.2%。通過脫貧奔小康,無數的人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的人幸福因此而成就。現在民族地區的人均壽命大幅度提高,西藏這十年人均壽命提高了整整4歲。
第二,各族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由過去一些群眾「蹲在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變成現在「用雙腳丈量致富路、用雙手打拼好日子」。過去一些人就「守著一畝三分地」變成現在「勇敢闖天下、走四方」。思想觀念的變化帶來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用上了水衝廁所、用上了網際網路,種地大多也實現了機械化。可以說,現在各族群眾信心更足了、幹勁更足了。
第三,民族地區的內生動力極大增強。在脫貧奔小康進程中建設了大批基礎設施,鐵路這一項,民族八省區十年增加了1.58萬公裡,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建設了一大批園區,發展了一大批產業項目,發展的後勁越來越足。我到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去調研,了解到這個縣在浙江相對是落後的,他們在麗水旁邊搞了「飛地」園區,去年這個「飛地」園區創造的稅收佔全縣稅收的36%,創造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已經達到全縣的近一半,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的新路子。新疆南疆地區過去很多都是戈壁沙漠,現在發展現代農業、種植業、養殖業,瓜果飄香飄到了大江南北。我在喀什的古城還看到一些群眾靠著很有維吾爾族特色建築,吃上了旅遊飯,過上了幸福生活。
第四,黨在民族地區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去年我到全國海拔最高的一個鄉——西藏山南市的普瑪江塘鄉調研。當地老百姓告訴我,過去這個地方交通很閉塞,老百姓生活很苦,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這次映到我眼帘的是一幢幢嶄新的民居、一條條整潔的馬路,老百姓家裡面家具很齊全,也非常整潔,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一家老百姓家門口貼了一幅對聯「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不忘共產黨」,我想這幅對聯表達了他們的心聲。脫貧奔小康極大提高了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政治基礎都更加牢固。
第五,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得到鞏固和加強。現在各族群眾互相幫助、相互欣賞、相互支持,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現在很多城市56個民族都齊全,多個民族成員組成的家庭越來越多。新疆110萬名幹部和160多萬戶少數民族家庭結對認親,譜寫了新時代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感人故事。
中華民族一家親,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推動民族地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我們將重點扭住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屏障「三個關鍵」,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差別化的區域自持政策,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全國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有114個在民族自治地方。深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尤其要推動賦予所有改革發展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怎麼落實呢?在項目選擇上,我們既要看能夠帶來多少經濟增長,又要看能夠促進多少就業改善民生,是不是有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項目的論證上,要把是否有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可行性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項目推進上,要儘可能吸納當地的各族群眾就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項目效果的評價上,既要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更要看是不是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總之,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過去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硬骨頭在民族地區,現在實現現代化的硬骨頭也在民族地區,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啃下這塊硬骨頭。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