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江侗族傳統特產酸魚(兩道傈僳族特色魚深受中緬兩國邊民的青睞)
2023-10-18 04:10:08 3
文/袁修美
傈僳(lì sù)族在雲南省共45.5萬餘人,以怒江流域為聚居中心。農作物主要是玉米,還有水稻、小麥、養子等。
在高山地帶,森林蔽日,中有虎、豹、馬鹿、雪雞等各種動物,生長著黃連、貝母等多種中草藥材。礦產和水利資源頗豐富。
傈僳族的生活習慣具有本民族的特點,不同地區的傈僳族又有不同的特點。傈僳族的民間傳統美味頗多,並有不少獨具一格的美饌佳餚,茲簡介2例如下:
檳榔江裡有一種珍貴的白魚,體形豐滿。它是當地傈僳族及緬甸邊民喜愛的水產品之一,也是中緬兩國邊民款待貴賓的高級筵席菜。在猴橋口岸的集市上,中緬兩國人民在這裡享受到「共飲一江水,同嘗一江魚」的樂趣。
白魚的製作方法較多,「棕包煮白魚」是騰衝縣的名菜。其實,棕包就是棕櫚樹的花苞。在很多地方種的棕樹中,僅有騰衝縣的棕樹花苞能作宴席上的美味佳餚,這裡的棕包,芽苞肥壯,子粒細密,分枝光潔如象牙一般,色鮮而質嫩,令人喜愛。棕包煮白魚的方法比較簡單,將摘來的棕包洗乾淨,放進鍋裡與白魚煮沸,加上辣椒麵、姜、蔥、蒜、花椒、精鹽等佐料,製作好後端上桌。初次嘗棕包煮白魚,可能不太習慣此種口味,只覺得滿口皆是苦味,卻又不便吐出來,以免主人掃興。但是,吃上數次後,就不會再感到有苦澀味,反而感到既清涼又爽口,且肉嫩味美。
「酸筍煮大頭魚」
檳榔江除了白魚外,還有一種珍貴的魚類——大頭魚,又俗稱石扁頭魚——外貌好似魚頭被石頭夾扁了。這種大頭魚比白魚更肥美些,身上的肉很厚,只有少量絨刺,也是高級筵席佳餚,同樣深受中緬兩國邊民的青睞。
可是,捕獲這種大頭魚談何容易,捕魚的方法也十分奇特。因大頭魚多生長在河床石頭特別多的水區域,尤其多藏在石頭縫裡,一般不輕易遊出來,所以採用一般捕捉方法是難以捕到的。當地有經驗的傈僳族漁民,熟知大頭魚的生活習性,在大頭魚繁殖季節去捕捉,便可以隨手捕獲。這就是雲南傈僳族在檳榔江獨特的風情「魚上樹」。
漁民將捕捉大頭魚,製做美饌「酸筍煮大頭魚」。其製作方法是:鮮大頭魚一條(約重800克~1000克),酸筍30克,熟肉片40克,紅胡蘿蔔片30克。調料是,蔥段40克,薑片30克,甜醬油30克,鹹醬油30克,麩醋40克,胡椒麵10克,精鹽15克,蠶豆水粉30克,黃酒10克,豬油200克,上湯1500克。活大頭魚去鱗、腮,從腹部切開去掉內臟,斬為兩段,用精鹽適量擦抹醃上。用能盛2000克水的空炒鍋一隻置旺火上,火的熱度越高越好。炒鍋內注入上湯,先放醃過的大頭魚煮熟,再放入酸筍、熟肉片、紅蘿蔔片、蔥段、薑片稍煮,撇去浮沫,加入甜鹹醬油、蠶豆水粉、黃酒、豬油調好味,即可上桌。特點是,此菜色澤絢麗,魚肉細嫩,配以多種輔料味更加鮮香可口。
編輯/千墨 鄭斌 視覺/醬咕 悟靜 校對/煌靈 豔鋒 企劃/三三 愛慧
原創視頻圖文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今日頭條號新地理或微信公眾號新地理參考,了解更多新發現。
本文為《新地理》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