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棗強縣有幾個鎮(衡水市棗強村名研究六十四)
2023-10-18 04:51:46
衡水市棗強縣有幾個鎮?中國有五千年熠熠生輝的歷史,有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中國人又有敏而好學、見賢思齊的優良傳統所以許多人把歷史名人當作崇拜學習的榜樣而把名人及名人典故用來作村名,來表示永久的學習和紀念就是其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衡水市棗強縣有幾個鎮?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衡水市棗強縣有幾個鎮
中國有五千年熠熠生輝的歷史,有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中國人又有敏而好學、見賢思齊的優良傳統。所以許多人把歷史名人當作崇拜學習的榜樣。而把名人及名人典故用來作村名,來表示永久的學習和紀念就是其一。
今天說說肖張、張米的來歷。
肖張的來歷
位於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城北10公裡處,有個被稱為棗強北大門的鄉鎮——肖張鎮,它地處交通要道,衡(水)大(營)公路穿街而過。村北一公裡即是衡水市桃城區。2006年統計,肖張村有614戶,2524人,4767畝耕地,是全縣超2000人的5個大村之一。
肖張是一個古老村落,也是基層政治中心村。明清保甲制時,肖張是西關地方分統十四保之一的肖張保所在村。由於村大,一村一保。民國八區制時,肖張是第八區(肖張鎮)區公所所在村。新中國成立後至今,肖張一直是區、鄉、人民公社、鎮所在地。
村名為什麼叫肖張呢?原來它紀念的是歷史名人,西漢的蕭何和張良。
傳說有二。
一是蕭、張二人在此一歇說。據傳,西漢皇帝劉邦在位時,謀士蕭何、張良視察幽、冀二州,在此一歇,故得名肖張(《棗強縣地名資料彙編》132頁)。
二是肖、張二人在此勸降張耳說。張耳是誰?蕭、張二人如何勸說的呢? 且聽筆者道來。
漢趙王張耳,秦末漢初歷史人物。河南開封人。早年參加陳勝起義,任校尉(次於將軍的官職)。後他支持武臣為趙王,他為右丞相,扶趙抗秦。後項羽分封諸侯時,他被封常山王,定都襄國(今邢臺)。後受陳餘攻擊,守冀州(信都)。
劉邦派韓信收冀州,張耳據城不降。張良施計誘其出城,張耳中計殺不過漢軍,奪路逃往冀州東北二十餘裡的屬於趙國的一個蘆葦蕩邊的小村莊。村民把他藏進了蘆葦蕩中。韓信追來,不見了張耳,認定百姓給藏了起來,計劃燒村燒蕩。蕭何、張良認為,燒村燒蕩,雖燒死張耳,但也殃及當地百姓,實屬不義之舉。便主動獻計去說服張耳歸順投降。
蕭何、張良在百姓引導下找到張耳,待之以禮,曉之以義,讓其認清漢室將興,勢不可擋,你作為有本事之人應共扶漢室,得天下太平。張耳原來想背水一戰,以身殉國,後在蕭、張二人勸說下,出了蘆葦蕩。後在蕭何和張良保舉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仍鎮守冀州。
(關於漢趙王張耳,司馬遷《史記》中有《張耳陳餘列傳》。另傳,冀州古城南門之左,有「漢趙王張耳之墓」。)
一場滅頂之災被蕭何、張良阻止住。劉邦做皇帝後,這一片自然也成了大漢天下。為紀念蕭何、張良的好處,村民們便把村名改成「蕭張」村。新中國成立後,推行漢字改革,上世紀七十年代推行「二簡」之後,蕭字整個含義被合併到肖。為了書寫方便,人們便把「蕭」改寫成「肖」,就成了現在的肖張。
還有1990年肖張撤鄉建鎮時,曾改名「肖家鎮」,這一改失去了紀念蕭何、張良的原意,故1997年又改回「肖張」鎮。
張米的來歷
位於棗強縣城西南23.4公裡,邢(臺)德(州)公路南側,有兩個叫張米的村,即東張米和西張米。兩個張米都是地勢平坦的農業村。近年來,由於靠近裘都大營,大力發展皮毛加工業,村民經濟普遍富裕起來。據2006年統計,東張米有424戶,1534人,3094畝耕地;西張米有19戶,597人,1357畝耕地。
張米,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基層政治中心村。張米保,是縣南關地方分統的十七保之一。民國時屬第三區(大營鎮)。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至1956年,全縣分6區83個小鄉時,就設有張米鄉,是大營區所轄的17個小鄉之一。1958年實行大公社時,屬大營人民公社張米管理區。1962年劃小人民公社時,為張米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稱張米鄉。1996年撤鄉併入大營鎮至今。
張米村名由來,與三國時期的名將張飛有關。
相傳,三國時張飛率部經過此地,曾向鄉裡借過米,而得其名。
詳細故事如下:
三國初期,張米這一帶屬冀州清河郡。當年袁紹居冀州。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劉備任平原相時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別部司馬張飛率兵馬行至張米一帶,系馬少糧,立灶無米,便派士兵向當地催徵、借要。百姓雖聽說過他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的故事,但也聽說張飛性情粗暴,不體恤下級的傳聞。所以有糧也不願借給他。聽了士兵的匯報後,張飛愧思良久。嘆道:「平日我跟(主公)劉備向百姓借米徵糧,百姓們從不拒絕。今遇此情,我才知我在百姓中的形象。我必痛改之。」他親自前往百姓家,詳說借米原委。百姓聞之,紛紛將好米送來,以示擁敬。後張飛借米還米,說到做到,言而有信。其故事世代流傳。
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的王、趙、於等姓遷民到此落居,仍廣泛聽到張飛借米還米的故事。出於對張飛豪剛性格的敬仰和誠實守信行為的愛慕,建村起名張米。後來村子大了,分為東張米和西張米兩個村至今。(作者:馬金江 來源:中國網中國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