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範愛農主要內容
2023-10-04 09:44:39 1
1、《範愛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2、此文通過描述範愛農的悲劇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又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對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文章以懷念友人的情感線索和範愛農的性格發展交織成文。「我」同範愛農在東京初識便產生了誤會,覺得他「很可惡」,甚至以為「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鄉重逢時,笑談各自經歷,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他回鄉後,遭輕蔑、排斥、迫害,幾乎無地自容,以至「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小學生餬口」。待到辛亥革命發生,「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滿眼是白旗。然面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這就寫出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已被封建反動勢力篡奪的事實。但他們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機會,愛農做監學,「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正寫出了他對工作的熱情,因革命勝利而喜悅。但那「被許多閒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的王金髮的情狀,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徹底性。之後魯迅去南京後又移到北京,愛農失去了魯迅的幫助,學監也被代表封建復闢勢力的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這之後,他「景況愈困窮,言辭也愈悽苦」,最後「便在各處漂浮」,在對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風雨時終至溺水而死。文章在留日學生的反清運動和辛亥革命後紹興社會動蕩的背景下,描寫了範愛農熱愛祖國,倔強耿直,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的性格特點。
關鍵詞: 主要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