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後的回憶農村生活種地(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裡)
2023-10-04 11:42:04
新華社武漢9月23日電 題:這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帳本裡,寫著村裡「豐收」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廖君、侯文坤、熊琦
賣了22隻鴿子,收入650元;買化肥,支出750元;水稻打農藥,支出180元……幹完農活,忙完家務,69歲的沈懷德從櫃檯拿出一本「現金日記帳」,坐在桌邊,開始記錄全家當天的收支。
這是湖北省崇陽縣銅鐘鄉清水村村民沈懷德40年來的習慣。對他來說,記帳如同每天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在這個豐收的時節,帳本裡的每一筆收支,都關係著全家的生活。
沈懷德在田間。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剛收完的玉米,1500斤,不賣,得給鴿子當飼料。再過20多天,6畝水稻也可以收了。」老沈翻著帳本說,今年水稻長勢不錯,預計每畝能收900斤,到時請收割機,幾小時就能收完。以前靠人工,6畝水稻要花半個月時間收。
對著一摞摞帳本,老沈打開了話匣子,他曾是生產隊的會計,1981年8月17日,老父親考慮到兩個兒子都成家,便把全部積蓄一分為二,給了29歲的沈懷德和他弟弟,每人10.6元。
從單獨立戶的那天起,老沈就開始記帳。「帳本上的首筆開銷『買餅、醬油,過中秋節』,金額欄裡是1.45元。那一年,家裡收入461元,支出506元,一年到頭一分沒掙,反而欠下幾十元外債。」
沈懷德在家中整理自己的帳本。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20世紀80年代,村裡推行分田到戶政策後,沈懷德一家分到3.84畝旱地、4.72畝水田。「解決了溫飽,增加收入又成了全家人的頭等大事,那時只要有餘糧我就挑到縣城去賣,賣不完也要守到天黑,再挑回來。」老沈回憶說,那時候的錢是一分一分算著過。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老沈的子女紛紛外出打工,只有他仍留守在農村,深耕著自己的幾畝田地。「1995年,我賣了一頭牛,又借錢湊夠3000多元,買了村裡第一臺耕地機,幫人耕田,耕一畝能掙50元,第二年就收回了買機器的本錢。」翻著老帳本,老沈告訴記者,後來又買了脫米機、磨粉機等機器幹代工,還開始養肉鴿、養豬,去年家裡種植和養殖收入23145元,農機收入12581元。
沈懷德的帳本。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40年來,老沈攢了一摞摞帳本,帳本上的開銷小到針頭線腦,大到購置家電、翻修房屋、看病住院,見證了老沈一家生活的變遷。
泛黃的紙上清楚地寫著:1981年,老沈上繳農業稅6元,2000年漲至2037元,2004年當地減免農業稅,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
老沈說,現在,種田不用交稅,還有更多的惠農扶持政策落地。比如種田能得補貼;農民可以領到養老金;享受醫保、低保;買農機國家給補助;孫子孫女讀書不用交學費。
沈懷德在田間勞作。新華社記者熊琦 攝
帳本裡,一些舊名目成為歷史,新的名目折射著生活的點滴改善。從燒柴到2007年用上沼氣,再到2008年用上液化氣;從在人畜共飲的堰塘取水,到1995年有了水井,再到2009年自來水管道的架設、2017年調整新的取水地……「雖然燃油費、水費、電費、話費等開支的出現,意味著要花錢的地方多了,但也提醒著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沈懷德說。
因為家人患病開銷較大,2014年以前,老沈家的收入一直在盈餘和虧欠中反覆,2009年因為老伴生病花費較多,年底算帳,還欠別人幾千塊。後來老沈被村裡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範圍,可以享受到醫保以及扶貧補助等政策。這幾年家裡的醫療費支出雖然不少,但年年都有盈餘。如2020年支出醫療費14609元,年底仍有盈餘39615元。
1995年,老沈成了「萬元戶」,家裡年收入首次過萬元。2007年首次過5萬元,2018年首次超過10萬元。「我還做了一個『年終統計表』,最後兩欄是一年的『盈餘』或『虧欠』,到去年,『虧欠』那欄已經空了7年。」老沈說,瞅著今年又是「豐收年」。
「剛花700塊錢買了臺二手耕地機,接著好好幹。」乾淨整潔的庭院,老沈把農機擺放得整整齊齊。偶爾微風捎來的鴿子「咕咕」叫和稻穗「沙沙」聲中,他的臉上滿是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