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的行為和精神症狀(18e歲以上老人有輕微認知障礙)
2023-09-24 04:06:05 1
因為外婆生病住院,剛上大學的瀚瀚在假期擔起照護失智症外公的責任。外公曾是全家人依賴的對象,如今卻變得像孩子一樣脆弱,需要寸步不離的照護……這是《外公的咖啡時光》帶來的人生必修課。首演結束,八位主創參加演後談,年齡在他們中劃出明顯分界線——中年人深感養老壓力,每個人都有「難念的經」,需要壓抑淚水;年輕人只有模糊而概念化的認識,尚處於旁觀者階段,「我要對爸爸媽媽好」更像一句宣言。
《外公的咖啡時光》靈感來自馬維欣繪本《永恆的咖啡時間》。馬維欣的父親罹患失智症18年,如今已處末期。18年的漫長時光,足以讓現在的馬維欣能用平淡的口吻回憶往事,「母親不停教父親怎麼記住行李,怎麼吃藥,怎麼記住換洗衣物在哪裡,但是她說了七八遍,父親都搞不清楚。父親住院了,每天都在哭,希望能看到母親。」
《外公的咖啡時光》藝術總監丁乃箏與馬維欣感同身受,「她的父親有失智狀況,我的母親在去世前三年也是這樣。所以我在看她的繪本、做這齣戲的時候,心裡既想說這個故事,又很害怕,因為會觸碰到自己家庭一直在迴避的事情。」
劇中飾演外公的演員樊光耀覺得,《外公的咖啡時光》讓他看到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我的祖母90歲開外了,也有一些失智現象,萬幸的是她還能叫出我的名字。我在演出時,會情不自禁擔心家人,也會擔心自己未來變成那樣。」
樊光耀自嘲演兩種角色最拿手,一是老人,二是壞人,演得最好的是「老壞人」。「和金士傑、李國修、李立群幾位老師一樣,我從年輕就沒當過小生,一路演老人。我喜歡跟老人在一塊,越老的老師我越願意和他談天。」在生活中,樊光耀也常常觀察老人的行為舉止、生理狀態,「演一個失智症的老人,讓人覺得他很可憐,這太落俗套了!」在他的詮釋下,劇中的外公會讓人想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有些頑固,不太講理,但非常可愛。
「誰來照顧老人?」「誰該做出退讓?」《外公的咖啡時光》中的單親媽媽念晴扛起家裡的經濟重擔,工作的忙碌使她忽略了和親人的溝通。她的兒子瀚瀚雖剛上大學,看似比工作的人更有時間照顧外公,但仍有自己的假期活動安排,想要和同齡人度過,更勝於陪伴家人。長期活在姐姐念晴光環之下的弟弟念語,為了證明自己,擅自動用父親的治病錢創業……這是現代社會普通家庭的寫照,每個人都在面臨這樣的問題。
「我從讀劇本開始就覺得很困難。」扮演念晴的範瑞君演戲時克制住了情緒,演後談時,開口說完第一句,已止不住淚水,「我們希望父母健康長壽,但是長壽到某種程度以後,我們必須要面臨他們的老化。我們要做好經濟、心理、生理準備,其實這是有難度的,很多時候是難堪的。我很喜歡這個戲,生活有難堪的部分,可是因為愛,我們可以如常,有勇氣走下去。」扮演念語的王鏡冠也曾照料老人,「我外婆是失智症患者,初中時我常常要去派出所領人。要讓外婆想起來我是誰,才能讓我帶走。小時候我覺得挺有趣,外婆怎麼想不起來我是誰。現在拿到劇本回過頭來看,其實那是一種殘酷。這就是家人吧,割不斷血緣和親情,只能自己扛起來。」
「65歲以上老人,18%有輕微認知障礙,8%為失智症患者,僅以這個戲獻給我們所愛的父親。」排練《外公的咖啡時光》,導演呂曼茵不斷想念起父親,「去年三月他永遠離開,或許他在天上正慈祥地看著他的女兒,以她所能的方式努力著,仔仔細細地表達出從小到大的懷念與感謝,然後能鬆開不舍,繼續勇敢向前!」
演出到外公走丟了,有人在看手機,更多人在抽泣,擤鼻子的聲音不時在四周響起。《外公的咖啡時光》像真實生活,「家人」是每個人都不能切斷的聯結,外公的失智症讓一切猶如爆炸般混亂,所有人生活失序、互相爭執,但因為有「愛」,家人之間最終選擇相互扶持和體諒,共同探尋生活的出路。
演後談第一位發言的觀眾已經90歲了,「我的感觸特別深,我的丈夫就是這樣的,最後連我都不認識了。我也90多歲了,感覺自己走上這條路了,有時分不清是白天還是夜晚,但這是客觀存在的,年紀大了就是這樣。幸運的是,我們三代人在一起,彌補過去的不足。沒辦法克服的東西,只能自己去克服。」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片:主辦方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