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這幾個小故事可以講給小朋友聽)
2023-10-10 05:59:26 1
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結繩記事,既麻煩,還不能記載複雜點的事那時,伏羲的大臣史官倉頡就常常琢磨著,要找出一套好的記事的方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有趣漢字來歷小故事
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結繩記事,既麻煩,還不能記載複雜點的事。那時,伏羲的大臣史官倉頡就常常琢磨著,要找出一套好的記事的方法。
倉頡,姓侯岡,名頡,因是陳他人,所以後人稱其為倉頡。異人有異相。據《歷代神仙通鑑》說,倉頡長相是面似龍顏,嘴愛大大地張著,四隻眼閃著電光。倉頡從小愛畫畫,還養了一頭靈龜隨身帶著,常望著龜背上的紋路發呆。
那天,倉頡來到今洛寧縣興華鄉的陽峪河畔,見風和日麗,就坐在沙灘上歇腳。他隨手掏出懷揣的靈龜,放龜在沙灘上爬行鑽窩。龜行過去,沙灘上流下些橫痛和線窩,與河邊群鳥踏下的爪跡混在一起。倉頡看看龜紋鳥跡,心裡猛地受到了震動。
他步上河邊的一座高臺,讓順河風吹涼客頭,擰眉琢磨起來。他忽然想道,這龜紋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鉤挑,不比結繩複雜得多了嗎?於是坐下拿細樹枝在地上畫呀畫呀,配合出了現今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文字在百姓中推廣開後,人們記事達意不再困難了。為紀念這件了不起的發明,就把河邊的臺子稱為「倉頡造字臺」。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秀才識字讀半邊。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字典,或怕丟面子,有個竅門是讀半邊字。例如: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
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有些形聲字。
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現在「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
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
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
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