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代表哪個地區(黔稱由來)
2023-10-19 06:02:09
黔代表哪個地區?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出現了不少國家,當時在貴州這一地區,為楚國,不同時期,貴州出現不同的稱號,貴州簡稱為黔和中原這個名字對應的是南蠻,貴州在古代被中原稱為過南蠻,貴州省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元朝時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黔代表哪個地區?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黔代表哪個地區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出現了不少國家,當時在貴州這一地區,為楚國,不同時期,貴州出現不同的稱號,貴州簡稱為黔和中原這個名字對應的是南蠻,貴州在古代被中原稱為過南蠻,貴州省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元朝時期。
這場戰爭發生在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元成宗鐵穆爾一心想像先祖一樣開疆闢土,接受雲南行省左丞劉深的建議,去討伐一個光是名字就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小國--八百媳婦國,實際該國名為「蘭那」,位置在今天的泰國清邁和緬甸東北部。
且不說劉深遠行千裡地跑到蘭那見沒見著那「八百位媳婦」,他的由湖廣兵組成的遠徵大軍經順元路入雲南時一路虐害居民,並強迫順元路的各宣撫使派夫、納糧、捐馬,就激起了各宣撫使們的不滿,該年五月水東宋氏的旁支雍真葛蠻安撫使(比宣撫使低一級)宋隆濟首先起兵反抗。值得一提的是水東宋氏雖然是「蠻族」首領,但這個家族卻是中原遷移過來的漢族。按《元史》記載:「大德五年六月壬辰,宋隆濟、奢節(水西女首領)陷貴州,徵行萬戶張宏綱、貴州知州張懷德皆戰死」,這是國家正典中第一次明確提到順元路裡有「貴州」這一名稱,也第一次明確順元城既是貴州城。而且這個順元城不在今天的貴陽市。
這場波及整個西南地區並且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戰爭平息後,元朝統治者在舊貴州城北八十裡之處--水東宋氏轄地劃出了一塊地來重建了順元城(貴州城),即明朝從元朝手中接管過來的貴州城,也就是今天的貴陽市,並且在正式公文裡順元與貴州並用。
看來貴州城是有一個遷移的過程的,但是問題接踵而至,既然元朝建立了順元城,何以在官方正式稱呼背後又稱該城為「貴州」,稱貴州的依據是什麼?清代編纂的《貴陽府志》解說為當地(指貴陽和惠水)居民不喜「順元」這個名稱,依舊稱自己的城市為「貴州」,致使元朝統治者自己都使用「貴州」來稱謂順元城。
這樣的解說還是解答不了貴州這一名稱的來歷,我們只能從蛛絲馬跡的零星記載中進行推測,宋代的矩州並不安靜,水東、水西兩大土司集團都曾使用過武力佔有過矩州,最終水東宋氏佔有此地,並在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獲得南宋王朝的認可,首領宋永高受封為貴州經略安撫使一職。但是他這個貴州經略安撫使並未明確記錄在宋史裡,只在《職方典》裡有記錄,也就是說「貴州」作為矩州的新名,並未被正史所接受,不過這個時候可以看成是矩州改稱為貴州的開端,而非在北宋初,也可以推測出矩州的轄地含有八番的上馬橋(惠水縣北部),而且已具備基本的城市條件,不然元代不會把順元城建在上馬橋。
今天的貴陽市在當時可能是矩州轄內大一點的居住地,更有可能的是,由水西土司主持的「土宣慰司」衙門設在這裡,(元朝在貴州城內設立得有一個流官制的宣慰司的,是各土司宣慰司的上級)。這樣解釋才能順理成章地理出由矩州到貴州的遷演過程,也能解釋為何貴州城被毀、知府被殺,而土宣慰司安然無恙。
看上去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貴州城名何時出現的,地址經歷了哪些變遷,一切都有了頭緒,然而南宋的統治者卻給我們留下一個大大的尷尬。南宋寧宗皇帝敕封水東宋永高為「貴州經略安撫使」,這表面上似乎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實際上「貴州」這一名稱別的城市早在576年前就已在使用了,這座先叫「貴州」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貴港市,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鬱林郡設貴州,之所以稱為貴州,乃是其城北十裡有「宜貴山」(今稱平天山)。上述田佑恭出任「貴州防禦使」這一職位,有學者就認為可能指的是廣西的貴州,而非貴陽。要不是宋永高有明確佔據矩州的記載,否則也會讓人產生他這個「經略安撫使」是不是任職於廣西的錯覺。
南宋朝將不同的南北兩地稱為一名,這還不是孤例,也在嘉定年間,宋王朝版圖上一東一西同時有兩個叫嘉定的城市,西嘉定指的是今天的四川樂山市,府一級;而東嘉定指的是今天上海嘉定區--也就是後來「嘉定三屠」的發生地,乃州一級。
南宋對版圖內的城市這樣欠缺考慮的定名,不僅讓皇帝本人閱讀奏章時頭大,不看清所屬那一路就不知道是哪一座城市;也讓後人讀史時易於混淆,比如五代時周世宗柴榮曾任天雄軍牙內指揮使,虛領貴州刺史,讓今天的貴州人以為和歷史名人扯上了關係;更讓編撰地方志的史官產生筆誤,廣西貴縣的地方志裡就把宋隆濟的抗元經歷,記載到了《貴縣縣誌》裡,害的兩省打了好久的筆墨官司。
好在明太祖朱元璋糾正了這個問題,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廣西貴州為貴縣,才將兩「貴州」共處了158年的局面結束。
明代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皇帝朱棣正式在黔中建省,並且以省城貴州的名字命名帝國這個新生的省份,致使省名、城名相同,這也是貴州省的來歷。後又過了156年,在隆慶三年,貴州城才更名為貴陽府,取「貴山之陽」之意,並且沿用至今。
貴陽城的城名、地址的變遷謎團,現如今只能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軼聞笑談,過去畢竟是過去,今天才是重點,套用清末貴陽楹聯大家劉韞良所寫的甲秀樓百字長聯中下半闕中的句子來說就是:「想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定矩州,宋封羅甸,悽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多端
這裡民族比較多,大部分為少數民族,以至於出現學校讓少數民族參加高考加分,漢族反而成為了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貴州已經有了多民族共同存在的幾百年的歷史,到今天貴州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都有它自己的獨特味道,這裡獨特的民族文化多元,是比較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區域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