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怎麼過節的(我們的節日七夕)
2023-10-19 10:20:45
來源 | 中國文明網 文明綿陽微信公眾號
七夕節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夜
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故稱為「乞巧」
後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
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那麼
這一天除了表達愛情
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習俗呢?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漢族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心存猜忌,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在家中曬書。魏武帝馬上下令召司馬懿回朝任職。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裡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都準時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姐誕
七夕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裡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讚,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喜歡在此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婦女們往往要在七夕夜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