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原名是什麼(茅盾名字的由來)
2023-10-19 15:49:09 2
1982年12月15日,是首屆茅盾文學獎頒獎的日子,600多位文藝界人士參加。
茅盾文學獎是怎麼來的?在這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茅盾的經歷。
茅盾這個名字初次接觸會感覺很奇怪:茅盾跟矛盾讀起來一樣,明顯太糾結,誰會取這樣的名字啊。後來才知道,這跟葉聖陶有關。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他的名字很多,人們知道的是沈雁冰,他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現已獲得證實的沈雁冰的筆名有98個,然而在眾多筆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也有一個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雁冰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
《幻滅》完成後,他打算給接替鄭振鐸編《小說月報》的葉聖陶看一看。可是署什麼名字呢?當然不能署沈雁冰。原來用的筆名「玄珠」、「郎損」等,在武漢寫文章罵過蔣介石,也不能用了。
他想到當前革命與反革命的矛盾;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大變動時代的矛盾,以及自己生活和思想上的矛盾。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的內心也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兩個字。
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1927年9月號《小說月報》出版了,茅盾的《幻滅》立即引起了眾多讀者和作家、評論家的注意。人們紛紛猜測「茅盾」是誰。詩人徐志摩寫信給葉聖陶詢問。葉聖陶回信說:「作者不願以真實姓名示人,恕我不能告訴你。」徐志摩想,從作品內容之豐富和文筆的老練看來,這個「茅盾」一定不會是初出茅廬的新作者。
有一天,他去看戲,在戲院裡碰到宋雲彬,高興地向對方說:「聖陶不肯告訴我,我已猜中了,茅盾不是沈雁冰是誰!」
「對!對!是沈雁冰。過去有些人以為雁冰只能翻譯、寫評論,不能創作,這下他們的口可要關上了。」
這以後,茅盾寫完《幻滅》,又接著發表了《動搖》、《追求》。兩年後,三部曲以《蝕》為名,由開明書店出版。在《蝕》的扉頁上茅盾寫下了這樣的題詞:「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熾,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諦,我腦尚能消納,尚能思維,該還有我報答厚愛的讀者諸君及此世界萬千的人生戰士的機會。營營之聲,不能擾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自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