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轍名字的含義(賢父有知子之明)
2023-10-20 00:26:16 1
三蘇祠位於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為祠,祭祀三蘇。館內收藏有上萬件有關三蘇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清代宰相張鵬翮撰聯贊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為大雅。唐宋八大家,北宋名詞人,蘇家父子就佔了三席,可見這戶人家的厲害。
三蘇祠
慶曆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儘管他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之師",可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遠的文章《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名二子說》記述了蘇洵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命名的緣由,分析了二子的性格,表達了對後代的希望與告誡。
蘇洵父子
父親蘇洵,為子取名,深有講究。大兒子名「軾」。他說: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對車的完整性就有損害。蘇東坡從小個性張揚、豪放不羈,父親告誡他「軾」過於張揚顯露,雖然少它不可,但要注意「外飾」,「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切忌自以為是,鋒芒畢露。而蘇轍的性格則相對內斂,蘇洵說,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蘇洵對這個兒子,想必是比較放心的。
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發揮,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誨。說來很巧,蘇軾曠達不羈、鋒芒外露,蘇轍衝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與其父《名二子說》的分析倒也真是緊相契合。本文雖是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字時所作,但觀蘇軾、蘇轍二人生平,這篇文章最後竟真成了兄弟二人的寫照。
三蘇文集
蘇軾兄弟處於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一肚皮不合時宜」,於黨爭中不知自保,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而被貶外任,落得一生坎坷,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輕重,不依附重臣,所以風頭雖遜於兄,而仕宦生涯遠比蘇軾順利,能自立而免禍。「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種種情形,竟與蘇洵當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說:知子莫若父也。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後,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友人張方平。張為當世名士,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於壁間密窺。兩人得題後,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几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並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後,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
明智的父母,總希望子女首先要學會生存,然後再尋求發展。蘇軾後來也寫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講的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