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有多講究(問世間情為何物)
2023-10-15 04:53:10 7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出生於現今的山西省忻州市韓巖村,1257年(蒙古蒙哥汗七年,南宋理宗寶佑五年)在今河北省獲鹿縣的寓舍病亡。
元好問逝世後,他的門生郝經用馬車將其靈樞運回故鄉,葬於元家墳。1282年,他的門生魏初和姜彧遵從老師生前所囑,立了三尺高的墓碑,上刻「詩人元遺山之基」。
元好問是北金、南宋、蒙元三朝交叉之際的偉大文學家,傑出的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姓元元好問所屬的元氏,追本溯源是出自鮮卑族的拓跋氏,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北史·魏紀》雲「: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
關於魏,後人為了與三國時期的曹魏有所區分,史稱後魏、拓跋魏、北魏、元魏。北魏始於晉太元十一年(386年)。這一年拓跋珪稱代王,改元登國,都樂盛(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改稱魏。396年魏主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進取中原,破燕并州。398年六月定國號為魏,七月遷都平城(山西大同市),十二月即帝位,改元天興。北魏歷道武帝珪、明元帝嗣、太武帝燾、文成帝浚、獻文帝弘,至孝文帝拓跋宏親自執政後,傾慕漢族文明,推行漢化政策,進行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改革,493年宣布遷都洛陽大計,494年詔禁士民胡服,495年詔禁在朝廷工作的三十歲以下的人講鮮卑語,並修孔子墓,建少林寺,496年詔令鮮卑諸姓一律改成漢姓,取《周易》「元者萬善之始」意,改皇族姓氏拓跋為「元」。這就是史稱元魏和元好問姓氏的由來。
可見《金史・文藝傳》和郝經《遺山先生墓銘》說元好問「系出拓跋魏」是有依據的。元好問自己也是確認的,他的《臺山雜詠十六首》其六云:「山上離宮魏故基,黃金佛閣到今疑。異時人讀《清涼傳》,應記諸孫賦《黍離》。」元好問的詩友也是這樣認可的,他的同齡人、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太原元大舉韻》云:「魏帝兒孫氣似龍,而今漂泊困塵中。君遊泉石初無悶,我秉鉤衡未有功。元氏從來多慷慨,並門自古出英雄。李唐名相沙堤在,好與微之繼舊風。」(《湛然居土文集》卷十四)。馮壁《同裕之再過會善有懷希顏》雲「:寺元魏離宮,十日來凡兩。……今同魏諸孫,再到風煙上。」(《元好問全集》卷第五十一)
名好問,字裕之元好問是元德明的第三子,元德明是位未及第的儒生、詩人,給兒子們命名定字都依據儒家經典。長子名好古,字敏之,是據《論語・述而篇》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次子名好謙,字益之,是據《書・大禹謨》的「滿招損,謙受益」和《易・謙卦》的「天道虧盈而益謙」。元好問的名和字,是依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的前一句叫的,其意是人能勤學好問就會擁有廣博的知識財富。元好問的一生實踐著他的名字的含義,沒有辜負生父的一片苦衷。大概他的生父和養父(即叔父元格),從他幼年時代就用其名字的來歷、意義常常教導他吧。
遺山本是現今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十五裡神山村的一座小山名,也叫「神山」。民間傳說是二郎神擔山時所遺留的一石頭,因而平地孤聳。山頂有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所建佛寺,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重修時,「興建山房十餘所,以備讀書者居」。元好問曾在21歲至27歲之間讀書於此,晚年歸鄉後亦寓居於此。因而,蒙古「至元十年(1273),有神峰居士元邦固、致仕進士元文廣者,輸材重修畢,置一聯於山門曰:『古剎推頭處,遺山自一峰』。又豎碑於留月軒內,其文曰『元遺山先生讀書處』。」(《雲溪雜錄》)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定襄知縣唐世厚將山頂尊經閣之左廡三楹擴建為遺山祠,並置「元遺山先生祠」「中州文獻」二匾於其上。上述遺山山頂的建築遺址殘跡以及石碑石聯至今尚存,定襄縣文化局保存著清代繪製的彩色圖景精美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