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觀為什麼叫道(逍遙觀名略考)
2023-10-14 18:34:14 1
作者:宋文彬
費孝通所題逍遙觀
禹州淺井崆峒山南麓有一處道觀——逍遙觀,號稱「天下第一觀」,相傳是軒轅劍轅皇帝問道廣成子修身得道之地。《莊子》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往見之。」《禹州志》載:「崆峒山,亦曰大仙山」,乃傳說中的道家72神仙洞府之一,山中主體建築為山地道觀群,逍遙觀坐落於崆峒山南坡聳入雲的奇削石壁之上,依山靠水而建,旁峽谷而坐,境地險峻,景色極為壯觀。
有中原懸空寺之稱的逍遙觀
那麼,這處道觀為什麼會取名「逍遙觀」? 「逍遙」一詞非莊子首創,《詩經》、《楚辭》中多處用到,《禮記·檀弓》篇也有「孔子蚤作,負手曳杖,逍遮於門」的記載。這些逍遙都是安閒自得之意。莊子卻賦予道途更多的含義。最重要的是,他賦予了逍遙以自由的含義,莊學認為無待的逍遙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更接近於「順應自然」的觀點,如在《莊子》的開篇,就曾談到,即:「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引用「鯤」與「鵬」這兩種動物作為例子,什麼是「鵬」?「鵬」就是大鳥,且有遠志,它「乘天地之正」,不需要依賴靠任何事物,達到絕對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逍遙境界。莊周夢蝶圖莊子認為,完全的自在之遊應當是無條件的,也就是無待的。這就是他所說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順應萬物的本性,使物各自順其自然的法則盈虛消長,不要以人為造作去觸犯自然的法則。
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也隨其變化而變化,決不固執妄行。莊子的逍遙遊是人的精神、心靈的翱翔,其無待逍遙是自己創造出的一種主觀的意境。莊子認為能夠達到無待逍遙的人,就是實現了與道合一的人,這就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莊子所講的「逍遙」,既不是「大」,也不是「小」,而是超越了這些「大」或「小」的概念,也唯有超越這些人為所立的「名相」,或者不住於這些「名相」,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逍遙」。進一步的說,莊子的「逍遙」,其實是講不再受到任何外物的牽引與束縛,其實強調的是一無所依,一無所靠的自由。
圖片來自網絡
編審:王獻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