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是正確的(天文學概述大爆炸假說)
2023-10-15 11:39:11 2
本篇文章,根據「大爆炸」理論的科普,做一個知識結構的梳理。科學理論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沒有前面的理論奠基,必然無法做出後面的判斷。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奠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這幾位巨人吧:
1666年,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
牛頓發現光通過玻璃窗臺照進來,會分散出不同的顏色。進一步研究後,用三稜鏡可以把太陽光「分光」為七種顏色。由此解釋了困惑好久的「彩虹」,還形成了關於光譜的學說,之所以通過折射可以把光分開,是因為不同顏色的光,這是率是不同的。紅色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色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
1845年,都卜勒發現了波的頻移
1842年的時候,都卜勒發現,疾馳而去的火車鳴笛在音調變化上是有規律的。於是他同實驗和計算,找到了這個規律,聲音的波長越短,每秒達到耳朵的波動就會越大,音調就會越高。反之結論相反。
當時人們認為,光也是一種波,那麼也應該會遵循這個規律。不同的是光波的變化,是以顏色變化為呈現,聲波變化是以音調變化為呈現。通過觀測這種變化趨勢,可以得出火車是開來?還是駛往?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遙遠的恆星。
1860年,古斯塔夫發現熱輻射
古斯塔夫發現,同樣的火,顏色是不一樣的。由此建立起來,「溫度」和「光譜」之間的聯繫,任何物體在被加熱到一定程度,都會發光,只是有些光不可見。通過熾熱原子熱運動引發的光,被稱為黑體輻射。古斯塔夫用這套理論來計算恆星的問題。後來形成一門叫做「光譜分析」的科學。通過光譜,不僅可以算出溫度,還可以根據不同化學元素對不同輻射的吸收,來分析恆星的元素組成。
1929年,哈勃團隊提出哈勃效應
1919年,哈勃跟他的同事,發現了紅移現象。根據克卜勒效應,火車開來,波長被壓縮變短,頻率變大,到了光譜中叫做「藍移」。火車馳往,波長被拉長,頻率降低,到了光譜中叫做「紅移」。按照牛頓那個光譜,為什麼紅移對應的不是紫移?而是藍移?我還沒搞清楚,晚些時候在研究。
1929年,經過十年多的大量計算,哈勃正式提出哈勃效應。即:外星系視向退行速度v和距離d成正比,v=Hd。H就是哈勃常數。因為哈勃只是計算了距離遙遠的18個星系,科學界懷疑這個常數是否具有普遍性,在休默生的幫助下哈勃又進行了大量的計算。到了1936年論證了兩件事,一、河外恆星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二、距離越遠的恆星,其退行速度越快。
從光的色散、波的頻移、熱輻射,到哈勃發現星系紅移。關於「宇宙膨脹」的學說,大致已經架構起來了。科學家們根據這些發現,進行逆向思考,如果宇宙在加速膨脹,是否在若干年前有個「開端」呢?於是產生了「原始原子輻射式爆炸」和「熱大爆炸」的假說。隨後由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來論證了「大爆炸」理論。
其實在這些發現之前,有可能從數學角度來推算出「大爆炸」,但是靜態宇宙的觀念根深蒂固。牛頓萬有引力揭示的是一個平衡的宇宙,如這種平衡被打破,要麼是坍塌,要麼是膨脹,終歸不會是靜態的。愛因斯坦在闡述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但是他寧願創造了一個「反引力」來修改自己的公式,也不願意相信宇宙不是靜態的。
中國古代關於「宇宙模型」的假說
天文學概述: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天文學概述:從「日心說」到「大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