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成功之母感悟(失敗是成功之母)
2023-10-20 04:10:13 3
「失敗乃成功之母」,自古以來,這句話就被無數人奉為真理。確實,縱觀很多榜樣人物的成長軌跡,他們每一次成功的背後,無不藏著更多的失敗。對他們而言,失敗,意味著排除錯誤選項;失敗,意味著激發更強的鬥志;失敗,確實是成功之母。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失敗,意味著受挫;失敗,意味著自我否認;失敗,只會帶來更多失敗!對於沒有一顆強大心臟的大多數人來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01 習得性無助——反覆失敗產生無能感
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做過一項經典實驗: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受的電擊,被關住的狗無法逃避,只能承受。多次實驗後,把籠門打開,拉響蜂音器,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在電擊出現之前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種現象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之後,塞裡格曼又以大學生為被試,對「習得性無助」效應進行了驗證。
首先,將來參加試驗的大學生分為三組,分別接受不同條件的測試:
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努力使噪音停止;第三組是對照組,不播放噪音。
一段時間後,再進行下一個實驗:被試們面前放了一個「手指穿梭箱」,當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時,會聽到強烈的噪音,而如果把手指放在另一側,就聽不到這種噪音。
結果,第二組和第三組的成員都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成員,他們的手指卻始終停留在原處,憑任刺耳的噪音響個不絕,也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
這是因為,上一個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體現出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如果一個人總是在某件事情上失敗,他就會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無可救藥、無能為力,從而放棄努力。
02 勝利者效應——成功帶來勝任感
1961年,幾位科學家在觀察蟋蟀對戰的過程中注意到:那些獲得勝利的蟋蟀,總是會在接下去的戰鬥中繼續獲勝,而一開始輸掉的蟋蟀呢,也總是接著輸下去。這種現象被稱為「勝利者效應」——如果能夠先戰勝一個較弱的對手,那麼之後在面對強大對手時,勝算會比一開始就直面強敵要大得多。
「勝利者效應」產生的生理機制是什麼?浙江大學腦研究中心胡海嵐團隊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兩隻小白鼠分別從一隻細長、中空的鋼管兩端鑽入,看哪只小白鼠能成功把另一隻從鋼管中攆出去。之後,觀察獲勝的小白鼠腦神經的變化,發現其前額葉皮層變得更加活躍。
小白鼠鑽管實驗示意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當選擇一些本身比較瘦弱的小白鼠,人為刺激其前額葉皮層後,這些小白鼠們會更積極地投入「戰鬥」!更為神奇的是,在成功「逆襲」6次後,即使不再給予人為刺激,這些本來弱小的小白鼠也能戰勝強大的對手!
這一實驗說明,成功的經歷可以改變大腦的內在機制,從而形成有利於再次取得勝利的狀態。換言之,成功的經歷帶來勝任感,進而激勵下一次的成功。
03 創造成功體驗——讓成功造就成功
在日常的學習中,我們也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勝利者效應,避免習得性無助。有這樣一節班會課,能夠幫助學生主動創造成功體驗,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先以互動導入:請每位同學寫下自己6次微不足道的成功經歷,和大家進行交流。活躍氣氛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介紹科學實驗《勝利者效應》,引導同學們有意識地為自己創造至少6次成功體驗。成功體驗如何創造?講解「成功五步法」:確定目標、發現問題、診斷問題、設計方案、執行方案。(執行階段可利用偉大目標激勵自己,即: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他處於自己當前的處境下,會怎樣做?)
播放吉米·巴特勒的勵志故事,引導同學們從榜樣人物的成長曆程中體驗到:成功者效應是一種「信念」的加成,一個人越渴望成功,就越容易獲得成功。這是一種信念,是對目標的不懈堅守。
最後是一個課堂實踐:寫下自己的一個目標,運用「成功五步法」進行分析,然後落實到行動上。
只需要一節班會課的時間,就能讓學生獲得自我激勵、自主成長的力量!
點讚、轉發、評論後私信「成功」,免費獲取課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