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平歷史發展(臨平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來歷全曝光)
2023-10-20 19:39:58
來源:餘杭晨報綜合整理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最近,由余杭區民政局和餘杭區區劃地名辦公室共同編印的《餘杭地名故事》出版了!書裡記載了有關餘杭各個鎮街277篇有關地名的故事。今天我們選取了有關臨平的幾個故事來給大家講下「臨平的來歷」。
臨平的來歷
臨平是原杭縣縣城1961年3月23日與餘杭縣合併,以餘杭為縣名。縣級機關駐臨平鎮。2001年8月8日鎮鄉行政區劃調整撤鎮併入乾元鄉、翁梅鄉、小林鄉後分劃設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東湖街道,大家也習慣把這幾個街道統稱臨平地區。
有關臨平的來歷,主要是有四種說法:
以臨平山為名:臨平與臨平山密不可分。相傳臨平過去沒有山。現在這座臨平山,相傳是當年吳越王錢鏐拎來的,故又稱為「拎瓶山」。
與小康王有關:傳說北宋時期康王趙構(宋高宗)被金兵追殺,被追得狼狽不堪,隻身一人逃經丘山附近,在爬到快到山頂的時候看到一個巨大的山洞,於是鑽了進去,並順利躲過了金兵搜捕,這個山洞現在還有,臨平人都稱它為龍洞。趙構登基以後,想起來這個山,這個丘山,這個洞口。於是他命人把這個地方改叫做臨平,寓意臨時平安的意思。
「藕花洲」這個名詞,在宋代僧道潛詠出《臨平道中》裡這句「藕花無數滿汀州」之前,無非是一個無名的蓮蕩而已。就是因為這首詩被蘇東坡賞識之後,藕花洲的聲譽鵲噪遐邇,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來遊,竟成了他們的賞荷勝地。於是,後人就把「藕花洲」三字當成了臨平的代名詞。
藕花洲確切的位置,《臨平記》中繪有張爾嘉《臨平圖》,標註在安隱寺西臨平山陽的黃泥壩。但臨平山北有個「荷花塘小區」很有名,但這裡的原住民都表示,當年這裡原有一口幾畝大的池塘,只有蘆葦和芡實,從沒有種過蓮藕,後來道路擴建填埋。可以說荷花塘小區是臨平最「名不副實」的地方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滬杭鐵路臨平城區段南遷,原鐵路遺址上改建東西通衢大道,竣工後取名為「藕花洲大街」。2001年,大街沿上塘河向西延伸到星橋,經過原安隱寺前的保障橋(應為寶幢橋,因為此處原立有安隱寺安平寶幢一座,文革時被毀了),這裡的上塘河兩岸就是舊時藕花洲原址,這樣一來,藕花洲大街就名副其實了。
景星觀
臨平山南麓,連接隧道和邱山大街的南北向馬路叫景星觀路,這是因為在隧道的南口東側舊有一座有名的道觀——始建於宋紹興十年的景星觀,如今是杭州市委黨校餘杭分校。景星觀路的來由就是因為這條路從景星觀開端。如今景星觀早已不存,不過在黨校裡你還能看到一口石砌的長池,池中間架一座石橋,旁邊兩棵大樟樹,這塊地方就是景星觀舊址。
梅堰
住在臨平鎮上的人,都曉得鎮東邊有個梅堰住宅小區。因為這個小區地處梅堰附近,所以叫它梅堰小區。梅堰,它的全稱叫「梅潭堰」。梅潭是地名,堰是堰壩名,堰隨地名而命名。
梅潭堰始建年代不詳,然志書有「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都城(杭州)內有二十五裡塘(河)直通長安閘,上接臨平,下接崇德,漕運往來,客船絡繹……」的記載。據此,上塘河堰壩的建成使用,自應早於公元1220年。它在水利和貨、客運史上,也已發揮了700多年作用。梅潭堰的真正位置在今梅堰路最南端東側約30米的上塘河北岸。沿堰基斜向西北原有一條約兩百米長的河道,與邋遢港、北廟河(已砌浜加蓋成路)相通,是上下河船隻往來必由之路。
北廟弄廟東
臨平城區有好幾個以廟為名的地名,北廟弄、廟東社區、廟東菜場,就是九曲營路,原來的路名也叫廟前街。這個廟就是臨平最大的廟宇——大北廟。大北廟原名叫申將軍廟,因為座落在鎮北,臨平人就把它叫做北廟,又因為是臨平最大的一座廟宇,就在前面加上一個「大」字,稱為大北廟,申將軍廟的真名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只有在歷史文獻中才能找到它的存在。南宋鹹淳《臨安(杭州)志》中就有申將軍廟的記載:「申將軍廟在陡門橋北三十步,相傳為楚申明父白公作亂,楚王命明伐之,殺其父,後人為立祠。」大北廟雖然在建國後逐漸被移作他用,文革中被全部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