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程萬裡是出自論語嗎(經常說的鵬程萬裡)
2023-10-13 20:43:11 1
《鵬程萬裡》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成語是「鵬程萬裡」,這個成語在今天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句俗語,我們平常身邊的朋友、同事前途遠大的時候。都會用到這個成語,很少有人想到。
這個成語其實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鵬程萬裡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全書開篇莊子一上來就描繪了一幅極為壯闊的圖景。原文是這麼說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血者,《其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我之所以全文引用這段話,是因為這段話實在是太氣勢磅礴了,而且文採斐然。這一段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就是:「傳說北海中有一條幾千裡長的大魚名字叫做鯤,後來變成了一隻名字叫做鵬的鳥。橫著身軀也有幾千裡長,當它振翅起飛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好像從天上垂下來的雲層一樣厚。當這隻大鵬鳥往南海飛去的時候,他用翅膀擊水而行,一下子就飛出了三千裡,而當他衝向天空,便會從海面上捲起一陣大風,憑藉鋒利它可以直衝九萬裡之上的雲霄,而大鵬鳥每一次起飛要過半年,他才會回來休息。而當他飛上高空之後,背靠青天俯視大地,再沒有什麼可以來遮蔽它阻礙他了」。是不是很有想像力?是不是很有文字的穿透力!那麼莊子如此用力的去描述這樣一個場景,是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呢?在這裡莊子想說的就是四個字,小大之辯,什麼意思?人生的境界各有不同。很多人被逼著的日常生活所束縛,腦子裡充滿了各種狹隘的見識,根本無法理解那些擁有大境界的人生。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莊子舉了好幾個例子,他說有一種叫做昭君的小草早晨生出來,晚上就凋謝了,對他來說,一天就是生命的全部,根本不會有早晨和晚上的概念。有一種叫做蟪蛄的小昆蟲春天生出來秋天就死了,對他來說,生命不過半年光景,根本體會不到春夏秋冬的更替。而在遙遠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明靈生命極長五百年,對他來說就好像過了一個季節一樣。在古老的上古時代,還有一種叫大春的神樹,生命力更加久遠,對他來說,八千年的時光也就好像過了一個春天或者秋天那樣。莊子說這就是小大之辯,「辯」就是辨認辨,是分別區分的意思。
回到大鵬鳥的故事,莊子說大鵬鳥這樣凌空而行,結果被麻雀一類的小鳥看到,小鳥就私下裡嘲笑大鵬鳥說:「我一聳身飛起來最高也僅僅能飛過榆樹的樹枝,然後就回到地面上了,這也就是飛行高度的極致了,他幹嘛要飛到九萬裡以上的天邊去呢?好可笑啊」。當然大鵬鳥是不會聽到麻雀們的對話,而真正可笑的也不會是大鵬鳥,在莊子筆下,鯤是魚而鵬是鳥,鵬是鯤的化身。
後來人們就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用昆鵬來表示有遠大志向和遠大前途的人。鯤鵬之志或者鵬程萬裡就用來形容高遠的志向和理想。很多胸懷大志的人也會把自己比作鯤鵬,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描述自己的志向,就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而毛主席在少年時代則寫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所有這些都是從《莊子逍遙遊》的故事當中引申出來的。最後也希望有遠大志向的朋友們「鵬程萬裡」,不要辜負這個好時代。今天那小編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大家積極點評發表建議,下期的解讀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