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基因踐行時代精神(發揮好紅色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作用)
2023-10-14 08:11:38 1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團結和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光輝歷程,深刻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今天的美好生活由何而來。我們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特別是要發揮好紅色文化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特殊作用。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圖片來源:石家莊市人民政府網站
深刻認識紅色文化的價值
紅色文化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構成。其中,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遺物、遺址等;非物質文化由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構成。作為寶貴的教育資源,紅色資源集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文化和反映紅色革命的物態、事件、人物、精神等為一體,具體體現為承載紅色價值的人、物、事、魂。其中,紅色資源中最核心的是人,最能打動和激勵人們的則是人的事跡、精神。
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最為珍貴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進步意義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蘊含著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經歷和記憶。紅色代表了革命、勇氣、力量等意義,它最能打動人、最能鼓舞人、最能團結人。
紅色文化屬於政治文化,能夠滋養政治認同。紅色文化是文化類型中政治性最為濃重的內容,與其他文化內容相比,紅色文化在增強受眾政治歸屬、政治認同方面具有優勢。弘揚紅色文化,有助於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增進「五個認同」。共同的紅色歷史記憶能夠激發「團結就是力量」的共鳴。紅色文化符號包括展示革命英雄事跡、革命精神的遺址、場館、紀念日、文藝作品等,能夠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身份標識。依託教育載體和途徑,受眾能夠把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上升為中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一系列政治認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紅色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清洗劑。美好的日子是奮鬥出來,是用巨大的犧牲換來的。紅色文化是解釋紅色政權、紅色中國的特定文化。只有深入學習紅色文化,才能深深懂得從建立紅色政權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的領導核心。紅色文化也是理解各民族為了脫離舊社會、走向美好生活,認同中國共產黨、跟隨中國共產黨、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關鍵視角。
紅色文化是具有共性的文化。從共同性與差異性的辯證統一關係來看,紅色文化代表共同性文化、人民的文化,蘊含著共同追求、共同記憶、共同奮鬥、共同犧牲,因而紅色文化認同能夠在尊重差異性的前提下,不斷增進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紅色文化在特殊區域具有特別意義。革命老區、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區域,大多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富集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疊加區域,這些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旅遊資源,可以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資源。
因勢利導發揮紅色文化的作用
2021年,全國政協委員圖登克珠與其他8位委員聯名提交了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紅色旅遊資源、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旅遊發展的提案,指出我國邊疆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也擁有大量獨具地域特色和豐富歷史內涵的紅色旅遊資源。大力挖掘、整理、開發紅色文化、紅色旅遊,有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提案是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的「金點子」。
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印發《推動革命老區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有關方案》,對「十四五」時期革命老區用活用好各類紅色資源、積極發展紅色旅遊作出部署。今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民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實施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的意見》,要求以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政策推動下,有些地方已經將弘揚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推動區域、跨區域的紅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等。
紅色旅遊已成為群眾出遊的重要選項。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個。2018年,全國紅色旅遊人數達6.6億人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紅色旅遊中。2019年暑期,「85後」在參與紅色旅遊的遊客中佔比最高,「00後」紅色旅遊人數則同比增長62%。中國旅遊研究院和馬蜂窩自由行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發布的《中國紅色旅遊消費大數據報告(2021)》顯示,2021年參與調查者中,41.7%的遊客參加紅色旅遊的次數達到3次以上,40%以上的遊客經常、自主選擇到紅色景區參觀學習。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相關紀念活動也推動了全社會的紅色旅遊。
進一步發揮紅色文化的獨特作用
周密規劃、紮實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一項重大政治工程、經濟工程、文化工程和生態環境工程,也是一項巨大的精神工程。這一工程涉及15個省份,涉及長徵出發、湘江戰役、四渡赤水、三軍會師等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重要事件。長徵是黨的第一次系統的民族工作實踐,正是在長徵路上,一些少數民族中的進步人士走上了跟著共產黨打江山的道路。長徵在民族地區傳播了革命思想,也為以後在民族地區建立黨組織和地方人民民主政權培養了少數民族幹部。要通過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長徵故事,凝聚民族精神。
精細開發、科學利用數位技術。技術進步催生了一些數位化、社交化、互動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如短視頻直播等,這些行業使「雲上遊」成為新潮。今年2月,四川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與中國聯通聯手開展線上5G文旅互動講解直播服務,在多個短視頻平臺實時播出,這是長徵沿線紀念館首次嘗試5G直播,4天直播的總點擊量近566萬次。這種技術手段為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的社會教育、幹部教育、學校教育提供了載體,可以總結推廣,鼓勵相關紀念館在社會服務中提供遠程教育資源。
(作者單位:範立強、嚴慶,中央民族大學;王欣,唐山師範學院)
來源: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