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蹺表演(山西風民俗文化)
2023-10-16 02:47:38 2
匯聚山西各界人士 共同找尋故鄉情緣
搜集各村民俗線索 群策群力共同搶救
踩高蹺之傳說
漢族民間有一種傳說,說是以滑稽著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嬰,一次出使鄰國,鄰國國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裝一雙木腿,頓時高大起來,弄得那國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題發揮,把外國君臣挖苦一頓,使得他們還狼狽。據此,踩高蹺活動由此流傳民間。
另有一種傳說,是把踩高蹺與同貪官汙吏作鬥爭聯繫在一起。從前,有座縣城叫兩金城,城裡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節都聯合辦社火,互祝生意興隆,五穀豐登。不料來個貪官,把這看作是一個發財的機會,就說,凡是進出城辦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錢銀。人們不交,他就關城門,掛吊橋。但仍難不住聰明的人,他們就踩著高蹺。翻越城牆、過護城河,繼續歡度春節,樂在其中。
踩高蹺之起源
關於高蹺的起源,踩高蹺之歷史
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漢魏六朝百紅中高蹺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製成,上有木託。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北京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踩高蹺之現狀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紮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尋找故鄉情緣人
水有源,樹有根,每個在外打拚的人
一起攜手並肩,共同想方設法,
為你我的老家做點事,為我們的故鄉代個言,
讓逐漸模糊的記憶清晰起來, 讓正在消失的民俗鮮活起來,
真誠地邀請你, 激動地期待你。
微信(xfsxfs20081129)請有興趣的朋友幫忙轉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