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寄相思古詩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023-10-15 17:43:26 2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滯留江夏時,作了一首詩《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首詩是李白詩集中最長的一首詩,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兩句。這兩句詩是讚美韋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實際上也表達了李白自己對詩歌創作的見解,主張純美自然,反對裝飾雕琢。
李白像
到了宋代,南宋的大詩人陸遊寫了一首詩《文章》,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詩裡寫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全詩最著名的一句話,歷來為人所稱道。也經常被用來說明寫文章的道理。
文章本來就是天然而成的,不需要過多的人工雕琢。是由妙手捕獲創作靈感,在偶然間,突現寫出來的。好比上等的美玉,非常純粹沒有一點瑕疵,並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這個妙手當然是指寫作技巧熟練、知識儲備豐厚、創作感知敏銳、創作靈感把握力強的人。但是,這個妙手不一定就非得是名人,歷史上也不一定留下這個人的傳記。
陸遊的書法
《全宋詞》一共收錄宋代詞人1330家,詞作21116首。其中有一首《御街行·霜風漸緊寒侵被》,這首詞的作者佚名,已經不可考證了,寫作年代、背景,也都不可考證了。但是這首詞,抒情氣氛極濃,語淺意深,委婉動人。不失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全詞共八十字,雖無一字寫相思,卻道盡了相思之情。下面我們一起欣賞吧。
《御街行·霜風漸緊寒侵被》
宋代 · 佚名
霜風漸緊寒侵被。聽孤雁、聲嘹唳。一聲聲送一聲悲,雲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語: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
塔兒南畔城兒裡,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樓,門外梧桐雕砌。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裡有、人人無寐。
塔兒
我的譯文
寒風越來越凜冽了,晚上蓋著被都感覺很冷。屋外的夜空中,傳來孤獨的雁兒響亮而悽厲的鳴叫聲,一聲更比一聲悲傷悽厲。我披上外衣來到外面,雲兒淡淡,天藍如水,不禁對著雁兒訴說道:「雁兒啊,請你稍稍停留一下,聽我拜託你些兒事。」
城裡有一座高塔,高塔南邊第三座橋外,那靠近河岸的西邊,有一座小紅樓,樓門口有雕花的臺階,兩旁的梧桐樹枝葉繁茂。麻煩雁兒,飛到這兒,請低聲飛過,就是在這座小紅樓裡,我思念的人啊,她也在思念著我,和我一樣睡不著地想著我。
我的賞析
這首託雁言情之作,表現客居異鄉的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全詞通篇表達了深深的相思之情,卻沒有用一個相思之類的字眼,只是通過披衣對雁兒的告語,詳細敘述她的住所,殷殷的囑託,便使人感到了愛之深,思之切,表現手法非常新穎,細膩,感人至深,極富藝術的魅力。
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獨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風漸緊寒侵被」盡抒寒意,孤苦之情顯而易見。而一聲聲孤雁的哀鳴又烘託作者的孤獨思親的情懷。
一隻雁兒
大雁是候鳥,春天往北飛,秋天往南飛,就像羈旅之人一樣,總是在路上,顛沛流離。古人把這一意象就和羈旅的愁懷和思鄉之情聯繫到一起了。所以範仲淹在《漁家傲·秋思》寫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一聲聲送一聲悲」,用一聲聲孤雁的悲鳴,傳達出一個悲痛的傾訴,他的同伴呢?一聲聲鳴叫牽動著作者沉重悽苦的心情。
既然睡不著了,索性披衣,來到屋外,「雲淡碧天如水」,要幹什麼呢?「披衣告語」,形象地表現出作者的急切的心情。
「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完全是口語,語氣柔軟和緩,神態懇切誠摯。託雁傳情,本絕無可能,而作者卻如此異想天開地寫詞,將作者深婉細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作者對雁兒所說的話。首先作者不厭其煩,絮絮叨叨地向雁兒詳細描述親人居住的具體住所,「塔兒南畔城兒裡,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樓,門外梧桐雕砌。」看似絮叨,實是殷勤。
然後作者提出對雁兒的殷切希望,「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裡有、人人無寐。」生動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紅豆
下片全用口語,雖無一字直敘人物,卻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思念,十分生動傳神。
全詞抓住霜風寒夜,孤雁南飛聲嘹唳這一瞬間展開思念的囑託,實可謂文章天成。作者把握靈感之強,創作能力之高,文字運用之妙,實可謂妙手偶得。
這首詞題材極其普遍,但是特點鮮明。語言文字明白淺顯,質樸無華,卻生動形象,韻味雋永。可稱「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陸時維《詩境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