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著名歷史文化介紹(尋訪家鄉文化天地之中)
2023-10-16 01:10:40
在鄭州西南方向70公裡處,坐落著我的第二故鄉——登封,在前些年的大學時代,我才全面了解了它。這個三面環山的小城市是由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在這裡匯集而形成,但我發現,它的遠古文化似乎早在漫長而浩大的時代變遷中,被蒙上了歷史的塵埃,逐漸被人們淡忘了。位於中嶽嵩山密林間的禪宗祖庭——少林寺名揚天下,而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天地之中」的登封市,卻鮮有人知,它被譽為「天地之中」的緣由,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少林寺
那麼到底是怎樣的因素使嵩山腳下這座小城被冠以「天地之中」之名呢?根據文字記錄,登封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崇地(遠古時期大禹父親鯀的封地),【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劃分九州的事就是發生在這裡,遠古時期的傳說總是被塗抹了很多神話色彩,但我認為,時間不會說話,文化的傳承會告訴我們答案。在民間,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在嵩山,有太室山與少室山,相傳這是以大禹的兩位妻子的名字命名的;在太室山下有啟(大禹的兒子)母闕、啟母廟(只剩遺址)、啟母石,都是以大禹妻子為原本;在登封市內有崇高路、大禹路,這些都是大禹文化在登封廣為流傳的見證!
嵩山腳下的啟母闕
登封一帶作為遠古時期大禹家族最初的封地,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位於登封告成鎮的觀星臺就是天地之中建築群的核心代表,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至今保存完好,現在已被外圍新砌的圍牆保護了起來,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原、中華、中國的「中」字的含義就出自這裡。
觀星臺
「天地之中」的認知最早要從周朝說起,三千多年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成了當時中原地區的「王』』,經歷了種種血雨腥風,身心憔悴的他在滅商後一病不起,去世前他決定把都城從鎬京(古西安)遷到山環水繞的富饒之地洛邑(今洛陽),這一舉措也是為了更好的鞏固氏族的統治。遷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內有族人的輿論壓力以及人力財力的消耗,外有商朝後人隨時會反攻的憂患,在周武王去世後,周公(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治理朝政並開始了充滿艱辛的遷都之路。
周代遷都圖
在遙遠的三千年前,人們對自然的崇敬是高於一切的,他們認為人生於自然、長於自然,自然界的一切都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於是就有了佔卜、祭祀、觀天象,這些都是人們對於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所作出的人為解釋。周朝遷新都,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自然要找到天地之中,為遷都找到「天象」之說的證據。據《周禮》記載:「周公欲求地中,營王城,乃立五表,以土圭測影,潁川陽城為中表『』。周公在當時的疆域建了東南西北中五個圭表,在洛邑(洛陽)的東南方向,以自古就被認為九州之中(豫州)的大禹的封地——陽城(今登封告成)為中心,經過反覆觀察,他發現每至夏至日正午,陽城的圭表日影最短。中國古代人認為大地是平的,必定有中心,太陽直射的地方就是大地的中心。周公自然而然的認為陽城就是天地的中心了。並由日影的變化規律制定了"春"、"夏"、"秋"、"冬"四時的劃定。這也為後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進行農業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並且此次測影活動所得出的「中」,後來成為了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稱呼而被逐代傳承至今,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原」、「中華」、『「中國」就是由此得來。
周公測影臺
在周公測影后的兩千多年後(公元1297年),博學多才的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來到這裡,主持建造了一座更為宏大的建築——觀星臺,他在這裡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測量活動,觀星臺景內的各種天文儀器有:周公測景臺、浮漏,正方案,仰儀,景符,日晷等,就是利用這些在今天我們可能都不太能看懂的儀器,郭守敬無數次觀測、記錄,最終參與編寫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精準的曆法對人們後來的生活和生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精度與我們今天用的【格里高利曆】相差甚微,但比西方早採用了300多年,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舉世矚目的成就。
郭守敬
觀星臺
日晷
測影臺、觀星臺不僅僅是用於實驗的建築,更是當時的政治、宗教、文化、經濟相互交融的結果,它們的存在讓古老的中華文明有了紮根之地,這正是我們無數中華兒女的『』根『』。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經歷了數百甚至數千年風雲變幻的它們,如同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佇立於華夏大地上,見證著自己所驗證的四季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