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節日有哪些習俗(四川各地市州的這些傳統節日習俗)
2023-10-16 09:41:52 1
近日,網友小波在麻辣社區發帖。
"正月十五十六,感覺四川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而且都是萬人性質的大活動。像我曉得有:德陽、巴中、南充、綿陽等....
比如什麼廣漢那邊正月十六的保保節、綿陽那邊的踩橋、南充正月十五的蠐蟆節、巴中那邊正月十五登高節。
三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今天就來擺一哈四川各個地方有意思的傳統節日。
· 廣漢
正月十六的保保節
每年正月十六日,四川省廣漢市卻有一個"保保節",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十二株明代古柏下,為孩子找乾爹保護子女健康成長,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了。
· 綿陽
雎水踩橋會
踩橋盛會在農曆春社日進行,"春社日"即為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所"踩"之橋是位於雎水場鎮橫跨雎水河南北兩岸的一座石拱橋,叫太平橋,又叫雎水大拱橋。
人們在每年"春社"日參加踩橋盛會,通過在太平古橋上"踩橋"、"丟藥錢"、"拜乾爹"、"過橋拜"等形式,以求消災免難,祈求平安。
· 南充
正月十五的蠐蟆節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屆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及遊客將唱著民謠、手舉造型各異的蠐蟆燈,把"巨形蠐蟆"送到距離場鎮幾公裡外的田邊或者河邊去,以祈福健康平安。
火龍節
南充長樂鎮的燒火龍始於清代。每逢新年正月間,十裡八鄉相隔數裡的人們湧到長樂鎮,對著火龍燃起焰火,火花飛濺,煙霧騰騰的景象讓圍觀人群尖叫聲不斷。
燒龍是舞火龍的一個主要環節,由本地人用木炭、雄黃、少量火藥製作的煙花噴到舞龍者的身上, 或者火龍舞到哪戶門前, 那戶人就燃放土製爆竹。
· 廣元
女兒節
廣元女兒節是廣元人民紀念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特有傳統節日。1300多年前,一代女皇武則天在廣元誕生,留下了"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的絕美佳話和民間習俗。"正月二十三,女兒遊河灣",女兒節的傳統在"遊"字上。歷史上的這一天,廣元女兒傾城出遊,盛裝起舞,縱情歡樂,演繹出廣元女兒的千姿百媚。
· 巴中的登高節
元宵過後,十六登高,是巴中人必不可少,也最為熱鬧的一天。人們懷著"步步升,節節高"的美好願望,為新的一年寄予以"青雲直上"的美好寓意開啟全民出遊活動。
· 內江
威遠"翔龍節"
新場鎮"翔龍節"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該項活動每年都會在農曆正月十三如期舉行,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共3天)。不僅如此,這3天晚上還有"燒龍"活動,從正月十三出龍儀式舉行後,每天晚上當地群眾都要用焰火"燒龍",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當地群眾將用焰火追著九節龍"燒龍",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達州
元九登高節
元九登高節是四川達州的地方傳統節日,是綿延上千年傳承下來的一項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動。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數十萬人風雨無阻,傾城出遊,登高望遠,不達山頂決不罷休,紀念曾在達州"以清廉勤政為官"著稱的唐代大詩人元稹。達州人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祭天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這一壯觀景象在全國也屬罕見。
· 雅安
寶興磽磧上九節
上九節,是夾金山藏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初九,藏族同胞要在夾金山下舉行各種燈會,表演舞獅、舞龍等傳統節目,在燈的海洋中,人們的歡聲笑語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這時人們可以看到獨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和令人忍俊不禁的高蹺、"天鵝抱蛋"等雜耍。
· 甘孜
理塘賽馬節
理塘八一賽馬節由民間的六月轉山會演變而來,已經有400多年歷史。歷史上,每年藏曆六月初三,長青春科爾寺就會按照延續數百年的習俗舉辦轉山會,其中最吸引人的內容之一就是賽馬。1964年,政府將這個節日固定在每年8月1日舉行,故稱"八一賽馬節",節期半月,以八一前後的幾天最為熱鬧。
· 阿壩州
看花節
看花節,流行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嘉絨藏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地區。各個村寨過節時間都不盡一致,但一般都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初。這段時間,是嘉絨地區的黃金季節。屆時,各家殺豬煮肉、炒豆備果品,沽酒買食糧,全寨人傾巢出動,來到野外的草坪,搭起雪白的帳篷,帶上美味佳餚,一家人這幾天都要到帳篷裡去吃住,遊山看花,一玩就是十餘天。
康定跑馬山轉山會
跑馬山轉山會為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康定一帶)等藏族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其時,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裡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 成都
洛帶水龍節
洛帶水龍節其實是客家水龍節。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習俗。洛帶客家人最後一次舞水龍是1948年,當時的水龍是穀草紮成的九節草把龍,耍龍男子赤膊上陣,頭戴柳條圈,眾人用淘八角井之水潑灑水龍求雨。在保留原水龍舞法的同時,於內容、形式和參與方式上作了較多的完善和補充。
· 宜賓
興文苗族花山節
興文縣苗族花山節又名踩山節,是苗族同胞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或者端午節前後舉行,是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夠人丁興旺、風調雨順,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尋偶戀愛、傳遞情意的"情人節"。
· 涼山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性節日。但最初不過是彝族先民用打火把來驅蟲闢邪、企盼豐收的民間習俗。在徵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中,這種習俗逐步演變成今天的民間文化體育節日。為了歡度人戰勝神這一偉大的勝利,人們相聚一個叫"日都迪散"的高原平壩(如今稱火把場),狂歡三天三夜。
涼山彝族新年
彝族新年是彝族民間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團聚走親訪友的時機。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舉行,具體由當地通曉曆法而德高望眾的德古推算決定,除豬、龍、牛、雞、蛇日不宜定為年節外,其餘日子均可。如果過年之時有人去世,以後也應避免擇定此日。
· 邛崍市
固驛春臺會
從清鹹豐年間開始,就形成了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為期約10天春臺會的習俗。 正是有了固驛鎮傳統的春臺會和川劇表演習俗,四川省的川劇"戲聖"、川劇"變臉"創始人康芷林(1870-1930)就出自固驛鎮。 固驛春臺會歷史悠久,較為成功地將傳統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融合,促進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和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影響甚廣。成為輻射周邊鎮鄉乃至名山、大邑、新津、蒲江等縣的民間節會活動。
· 攀枝花
米易僳傈族約德節
"約德"是約會的意思,"約德節"就是約會節。陽春三月,僳僳族青年男女們穿上盛裝停下手中的農活聚到一起,盡情地歌唱、舞蹈,傳遞愛的信息。 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約德節"上找到自己心愛之人。
傳統節日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標誌,在節日中凝聚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通過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能看到這個多民族國家文化中的魅力和炫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