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美智真實身高(奈良美智從褶皺走出)
2023-09-22 18:26:54 4
前言
奈良美智: Make your mess your message 個人無意識主義者的成功
如同愛情, 當我們在選擇熱愛的事物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在選擇我愛什麼,也是在選擇面對熱愛的對象時呈現出的那一瞬間的自己。 而我所熱愛的奈良美智,給我的,正是那一閃而過而過的自己的內心,可能是對世界的防備, 溫柔,對抗和躲避。 他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一扇任意門,用他的想像力帶著我們逃避這個殘酷世界, 害怕的時候, 憤怒的時候, 供給一個讓我們可以暫時躲一躲,緩一緩的宇宙, 門後一片星光燦爛, 溫柔無限。
發生的事情就已經發生了, 尚未發生的事情仍然未發生 。 [1]
make your mess your message.
公元1959年12月5日,
在這個令人敬愛的太陽系第3顆行星誕生下來的日子裡,
雖然我活下來了,
但有一天絕對會面臨死亡。
因為我明白這是必然,
所以我並不悲傷。
總有一天在某個地方……
街角、展覽的會場或電車中……
如果真的遇見了,
請叫我一聲。
這是藝術家奈良美智的自傳《小星星通信》裡他對這個世界的喊話。
大概我們終會相遇,所以我們今天就在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裡,和奈良美智SAY Hi~
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位更完整的奈良,用他自己的話說,想要和藝術家產生共鳴,不是了解表面上看得見的東西,而是要好好看背後的一切,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與他共處一個位置,同樣的視線,感同身受。也希望大家看到他標誌性的娃娃和大狗的時候,不是只是會說一個可愛。
孤獨地熱愛搖滾樂的少年
我對奈良有個感覺,就是個從褶皺仰望世界,並成功走向了他所仰望的世界的小鎮青年。
他出生的1959年的12月,他出生在了日本北部的青森縣-這是個日本降雪量最大的地方,偏遠落後而且封閉,一到冬天,天氣就會冷的讓人很喪。這個地方離福島核電站很近, 你知道核電站一般都是會建在那種很偏遠離人群的地方,你就可以想像下青森的地理位置只偏遠了。 你知道 在東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東京已經滿地高架橋, 新幹線也開通了,已經很現代化了, 可是這個小縣城連條馬路都沒有, 在奈良最初的記憶裡,他的這個家鄉還得用平板車運垃圾, 街頭還有人買狗和兔子皮。
不過雖然窮得叮噹響, 像我們三四線城市一樣, 好處就是不捲, 奈良童年還是蠻自由自在的。 奈良的父母都是雙職工,這在那個時候的日本還是挺常見的,韓戰後日本正好在經濟迅速恢復的時期, 和現在的日本一樣, 有錢的女性結婚後才能全職主婦, 但奈良家經濟並不好, 所以奈良的父母都需要做高強度的全職工作。
奈良還有兩個哥哥, 一個大他8歲,一個大他9歲, 中間還有個早夭的姐姐, 據說他父母就是準備給這個沒有出生的姐姐取名叫做美智子, 後來奈良出生後, 他們就把子去掉, 給這個最小的男孩取名叫做了美智。所以好多國人在只看奈良的大頭娃娃和聽到他的名字的時候, 第一反應就是, 哦,是個好像還挺少女的。。少女,雖然他本人確實感覺挺少女心的, 哈哈哈。
比起哥哥們的年齡,大孩子對小p孩估計都是很不屑和嫌棄,不願意帶著一起玩 加上父母太忙完全沒空看顧他,小奈良的童年被認為性格孤僻, 不愛講話, 老師給他的評語是上課精神不集中, 總愛看窗外, 還有空想癖。 還老和蘋果樹聊天,6歲還自己就出了本繪本《企鵝物語》講的是自己和小貓咪 chako 一起從北極和南極旅行的冒險故事。
而且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看了這麼多奈良的資料, 發現小時的奈良和青少年期的奈良展現是截然不同的表象人格: 你看他小時後是個孤僻不愛講話的小朋友,長大了卻是個能侃侃而談很會交朋友的男子。 心理學層面上來說,這也是蠻有趣的。
奈良是個有著老靈魂的天才型選手, 當然了,一個天才的誕生和長成,得益於他原生家庭的寬鬆和自由的氛圍, 雙職工父母太忙碌,又在60-70年代那個經濟快速發展期, 他父母別無選擇地讓奈良和兩個哥哥成為鑰匙兒童, 給了他們足夠的信任和自由成長的空間,反而給了他很多自由的空間。-這點和安藤的外婆好像有點像:
他
老爸老媽對他寬鬆到什麼程度呢? 他6 歲多一個小娃娃自己坐電車到終點站 ,一直到天黑,才被路過的好心阿姨送到警察局, 他老爸老媽把他帶回來後,也沒請他吃竹筍炒肉絲也沒下禁足令,只是讓他出門前需要告訴家裡去哪裡,然後就可以想去哪裡去那裡。
他沉迷於聽搖滾朋克,玩音樂買唱片, 下課後還一個中學生還去一起經營一家搖滾咖啡館,當DJ。 他老爸老媽也毫無二話。你想想咱們的爸媽。 他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雕塑系,然後不感興趣決定復讀,他家老兩口連他考上哪所大學都不知道, 也是很絕。所以很多資料把奈良美智的成功總結出123,卻少談到原生家庭對他的這塊影響,我覺得還是很值得聊聊的。
不過除了原生家庭的寬鬆自由, 青森,這片神奇的土地 也給了奈良美智精神和內在更多的滋養,在奈良的小星星通信裡,他有一張手繪的記憶裡的家鄉,從圖上可以看出, 他的活動半徑和青森的駐日美軍基地特別近。1960年初,越戰爆發。1975年,美國撤退結束了戰爭。
尤其在1951年爆發韓戰後,美國和西方意識到如果不發展日本,他們在遠東就很難有足夠應對共產主義集團的力量,而且日本作為制約朝鮮和中國的地理位置不容小覷。所以從1952年美國給予日本獨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不斷向日本輸出經濟,文化等資源,日本也在這個時期邁入經濟繁榮,設計業也得到空前重視,很多設計工作室爭相而出。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所以1959年出生的奈良算是在日本的黃金時期,許多由美國帶來的西方資源都可以接觸到。
這期間湧現了大量優秀的、具有反戰思想的搖滾音樂,這些音樂通過駐日美軍的電臺也進入了小奈良的世界裡。 奈良美智對音樂,尤其對朋克的喜愛也是周所周知了,他的作品風格,也被成為藝術界的朋克, 從小就養成就養成了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畫畫的習慣。 五年級的時候,還自己做了個礦石收音機,收聽音樂電臺的節目。
礦石收音機是指用天線、地線以及基本調諧迴路和礦石做檢波器而組成的沒有放大電路的無源收音機,它是最簡單的無線電接收裝置,主要用於中波公眾無線電廣播的接收。大家習慣把那些不使用電源,電路裡只有一個半導體元件的收音機統稱為「礦石收音機」。
在這次的上海的奈良美智展第一個房間,入眼就是他的唱片牆,整面唱片牆展現了他的廣泛收藏:384件由奈良美智親自收藏的黑膠,通過音樂的視角審視了他橫跨1984年到2021年的作品。
從大衛·鮑依到鮑勃·迪倫,從ELP到緋紅之王,奈良美智的音樂品位透露著普世、前衛、反叛,」民謠、搖滾、藍調、靈魂和朋克,這些音樂陪伴著他的成長,也成為他的藝術啟蒙。奈良美智從中學時期就開始收集黑膠唱片,作為發燒友,他的音樂品味開始脫離主流, 把幾乎所有的打工錢都用來買唱片, 審美也越來越小眾,從老牌詞曲,美洲南部搖滾,還有BOB DYLAN代表白人根源音樂,轉向雷蒙斯的朋克, 尼爾楊終身推。我覺得他真的是有顆老靈魂。 而且隨著自己的專業度提升,他還會想國外的小眾廠牌去購買唱片。
而且這時期攝取的大量的反戰主題和搖滾精神,也處處滲透在他比較早期的作品中,他的早期作品都的娃娃們都會拿著樂器 吉他拉,鼓或話筒,或者乾脆寫上ROCK N ROLL , NO WAR之類的。 他早期的畫作特點還是比較鮮明的, 首先是較多採用浮世繪的粗黑線條, 再結合喜歡的搖滾朋克音樂的歌詞或明確的符號來傳遞意圖,這點很不同於他成熟期的風格了了。
這個有著老靈魂的高中生這時候對亞文化的痴迷和了解,讓他交到了很多一樣熱愛搖滾的文藝青年們,什麼live house的老闆爵士咖啡館主理人, 有一天,竟然還被邀約一起參與經營把車庫改搖滾咖啡館的的創業計劃。青少年的聽過的音樂, 唱過的歌詞, 除了給了奈良搖滾精神, 街頭亞文化的氣質, 對主流的反叛和理性思考,唱片封面也給了讓奈良得以西方視覺藝術,波普藝術等先鋒藝術和藝術家的審美啟蒙, 他說「唱片封面是最早打動我的視覺藝術作品,作為一個在沒有博物館的農村裡長大的孩子,這就是我的藝術初體驗。」
在紀錄片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記錄了他的創作習慣, 和小時候一樣, 破破的音響播放大音量搖滾樂,他說自己的畫畫•不打畫稿的,畫狗的人會先拍攝狗的照片,畫人物肖像的人則會參考各種時尚雜誌,而我卻是一邊聽著鮑勃・迪倫、萊昂納德・科恩、尼克・德雷克、尼爾・揚等人的音樂,等畫面漫漫浮現出來。 所以真的, 他才會說他曾表示:「如果觀者能夠看透(我的)作品表面的情感衝擊,感受到一種動人的平靜與深沉,那麼毋庸置疑,這正是因為我受到了這種音樂的影響。
就這樣一般玩著搖滾一邊不成系統的畫畫,偶爾也被咖啡館客人誇著畫的很像大人的話,可以去考美術學院的小鎮青年奈良, 浪浪蕩蕩的來了東京補習班, 開啟了順遂但有點不一般的考學之路
總在繞遠路的人生
在我看來,奈良有他自己專注的事,柴可夫斯基說「音樂是上天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你很難量化音樂能帶給人什麼,但青年時期陪伴過的音樂一定是影響深遠長久的。現在那些音樂節目,大家刷的最多就是爺青回啊,大爺的青春又回來了,很少有看到說聽到一首新歌然後說我想起我的童年了,對吧。而且坊間有個說法,學音樂的孩子他不容易變壞,我記得大學那會兒我們玩樂隊,學校裡有一隻特別牛的,一個個留著長發穿著破牛仔褲,塊頭很大,旁人看覺得他們很兇,其實他們比誰都溫和近人,你問他們一些不懂的問題都能很耐心的回答,你和他們聊樂隊聊音樂,他們真的就和你宿舍上鋪的哥們一樣,特別真誠親切。
繞回來說,奈良的這個人生版本和我們經常聽到的成功學人生很不一樣啊,我們最近講的這幾位成功之路都有點坎坷,最早佐藤大考了早稻田的建築繫結果畢業去做了工業設計,安藤連大學都沒讀揣著鋼鏰兒就去歐洲旅遊了,再到奈良美智,拿著學費去旅遊,回來當了老師,事業編制啊,不滿足,覺得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又去德國進修。所以經常有人說「祝你一帆風順」,我覺得沒有什麼事可以一帆風順的對吧,就像奈良美智自己說,我的人生總是在繞遠路。小的時候上學愛繞遠路,一個人看看花花草草,想想隔壁的女同學(笑),19歲高考考上美術大學的雕塑系
講一講他19歲時是怎麼考上這個雕塑系的: 他高中的時候到了東京上一個很大型的補習班(日本新東方)。然後有一天,他被莫名的送了一張裸體寫生課的聽課票,他當時內心一萬個年頭: 小時候被說很會畫畫的誇獎, 還有激動人心聽課票上乍眼的裸體兩個字,於是決定去聽課。 懷抱著對這兩個字的期待, 去上課的奈良大失所望, 見到的是一位脫光的隨處可見的中年阿姨, 大受打擊的17歲奈良,才可以冷靜的投入繪畫之中,寫生作品還被老師大為誇獎,以為他是專業的藝考生,鼓勵他考美大, 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 這位天才型選手在上了短短一兩個月的素描課後, 策略性地️報考了美術大學的雕塑專業,因為只有這個專業可以只考素描, 然後,考上了。。。然後也沒去報導。 但是堅定了自己考美大的決心, 復讀了一年後,考上了武藏美術大學。
雖然考上了,但他依然有顆想飛的心,大二的時候,拿著自己的學費,作為一個背包客,瀟灑的去了歐洲旅行,住青旅,結交雖然語言不通,但聊到音樂和電影就可以通宵的世界各路文青。我覺得他和安藤都極度勇敢,當時日本走出去的人並不多,更別說一句英語不懂, 就能背包上路異國流浪幾個月,非常嬉皮士。
花光了所有學費後,嬉皮士奈良只能退學了。。。。依照慣例,他老爸老媽依舊不知道他是因為花光了學費。 然後。。這位考試天才, x愛知縣立藝術大學, 因為便宜。。愛知縣應該很多朋友們知道吧,就是灌籃高手裡的愛知縣!! 而且他在這裡讀到了研究生畢業,還差點讀到了博士,他們藝術院系的,只要畢業作品被大學買走了,就可以直博,結果他因為不記得提交書面申請的截止日, 成功擦肩而過。 不過他是個很隨命的人, 依然一邊創作一邊給藝考的美術生們上課。
他也很享受被學生喊老師的日子。 他是那種很開放喜歡講故事, 聊經歷的老師, 很受歡迎的。 還經常把學生們拉去看電影,聽演唱會。 所以他後來離開日本去德國留學的時候,可有一堆學生松送到了機場。 人的知識邊界是很有意思的, 你知道的越多, 未知的邊界就越大, 越能知道自己的無知。 所以當了幾年預備美術學校的老師的奈良, 越來越覺得,自己似乎應該重新當回學生。
於是他選擇了 德國-杜塞道夫。-是當時德國表現主義的大本營
他德國的留學經歷算是開始起飛了。奈良美智在德國待了12年,28歲的時候開始在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求學。而且又是很有勇氣的29歲當回大一學生,據他回憶,杜塞道夫和家鄉青森一樣很冷,而且由於語言不通,完全沒法向老師解釋自己的創作意圖,這在現在的留學生想來簡直無法想像啊,怎麼可能沒上語言學校, 去陌生國家上課,簡直天書,不過真的奈良這個小鎮青年的人生就是開掛, 勇氣沒話說, 人品也好的很: 以第一名成績考入,而且自己沒法解釋自己畫的時候,他的同學,尤其女同學,他自己強調,都會幫他解釋,他的畫, 然後和老師的上課,兩個人在一間畫室,面對同一個畫布, 老師畫完,奈良再擦掉重畫, 然後老師擦掉他的畫, 再畫上自己的畫, 就這樣一言不發的上了幾個小時的繪畫battle。。。
雖然說來輕描淡寫, 不過頭幾年陌生語言環境內,奈良還是想是回到了青森的時候,面對這茫茫大雪一般的和人群保持距離的自己。 所以更回歸到自我,也開始找到了自己的作品符號並定型。所以人都是需要窗口去表達, 越遠離人群,越是有表達的欲望, 像是不被理解,只能通過作品表達的梵谷,像是,那天聽圓桌派 人藝的那期,說如何培養臺上的表達, 那就是先讓兩個人能坐在空間的對角, 然後開始用不出聲的念臺詞,來回幾次,後才能用聲音來念,這時的臺詞就會特別富有氣息和表情, 所以被壓抑的表達,總會找到裂縫更加噴湧。就像他也是少有的很頻繁更新twitter的藝術家。開始的前兩年他基本都在躲在人群之外,像極了他孤單的童年。當自己在寢室裡的時候,像是可以和8歲時候的自己對話一樣。
杜塞道夫的環境就像是喚醒了一直在兜兜轉轉的靈魂,他畫畫的心情也開始發生了轉變。在過去他畫畫是來刷存在感的,有豐富的背景有各種誇張表情的人物,後來作畫成為了他與自己對話的窗口,畫上的人即是他,又勝過他。大家熟知的小女孩的形象也是誕生於這個時期。他也逐步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他開心的時候不會畫畫,只有感到憤怒,孤單,難過的時候,才畫畫。
所以他很多小女孩看起來表情都比較有怒氣。
這個時期的小女孩表情很鮮明,而且去除了沒有意義的背景。結束學生生涯的奈良正式作為藝術家出道,依然是開掛的職場人生, 第一年收到阿姆斯特丹畫廊的邀請,第二年收到了科隆畫廊的邀請,畫廊還幫他找了工作室,這對於大部分苦哈哈的清貧藝術家來說,簡直是職場天花板了吧。
他有一張在德國的照片,穿著黑色夾克外套,坐在一堆顏料中間,褲子和鞋上布滿星星點點的水彩,留著個鳥窩一樣的髮型,那會兒很年輕啊,藝術氣質還沒顯現。
這時依然是朋克奈良,。這會還沒沉澱出來,那會他還做兼職,不挑輕鬆的活,比如去機場接送日本客人等等,不過我還是不太理解堅決不接受接送的這種輕鬆的活? 錢多事少,而是選擇去日料店洗盤子或者布置展廳等的體力活。1994年他從杜塞爾夫藝術學院畢業,搬到科隆。他在科隆的工作室,是和一位患有自閉症和癲癇的美國藝術家唐•亞瑟共有的,他稱之為唐老師。唐老師才華橫溢,對他幫助很大,但卻「無法適應普通生活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從不整理房間,而且總是在他們倆共用的廚房流理臺清洗下半身,使得他不得不無數次面對其裸體(淚流滿面)……你看看果然總有更奇怪的藝術家, 我就覺得奈良真是個很接地氣非常正常的一位。。藝術家了
他後來去美國還和村上隆成為了室友,兩個人也是風格迥異,村上隆據說當時就一直各種電話,傳真 和工作室畫廊接洽,搞商業, 而且奈良就一人在工作室裡搞創作。 他們在98年同時成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碩士專業的客座教授。而且他們當時都受到了小山登美夫畫廊的力推,是這些日本重量級藝術家進軍國際的幕後推手。
奈良在德國呆了12年後,當時其實差點就可以拿德國的綠卡了。
因為他住和搞創作的那個倉庫工作室要被拆掉了, 他想著正好接下去有個展, 就毫無留戀的回了日本。 對離開德國,他好像真的一點都沒有不舍。 不過當時已經有在國際上有點名氣了, 專精於當代藝術的小山登美夫畫廊, 已經幫村上隆和奈良開始在知名的展上開始運作, 畫作也開始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也是典型牆外開花牆內紅,所以在日本也為更多的人熟知。
回到原點 - 2011年地震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就回歸原點,與世界和解
雖然在商業上和圈內都有很好的口碑, 奈良開始進入了第一次的創作迷茫器,他在與garf聯合創作的a to z 結束後, 就開始突然不知道作為獨立藝術家應該如何獨自創作, 與自我的溝通仿佛斷了似的, 所以他轉型到了陶土創作, 參加了信樂的陶藝駐留項目。 從0開始學習與土對話, 回歸自我, 在無數次的燒成,出窯的過程中,作為獨立藝術家的奈良終於找回了自己。 他的一些大型的陶土作品,源自於此。
2011年311的日本地震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9級的強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以及福島核電站的爆炸,這次地震被評級為世界第四大地震,也是日本自1900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奈良的家鄉青森恰好就在福島核電站附近,他的家人在這次地震中與死神擦肩而過。極度悲傷的他那段時間什麼都創作不出來。
所以他在這期間創作的作品線條更柔和,沉靜, 不再是以前那個拿著刀防備著成人世界的小女孩,而是更悲憫,眼裡有光彩的長大了一點的娃娃,雕塑作品的姿態很多都帶著默哀的姿態,凹凸不平的肌理,面孔冷靜或冷漠,宛如神明一樣眼眸半合,神態冷凝慈悲, 他看到了世界,感受到了世界。
除了陶土,裝置藝術,油畫, 奈良還出了一本很奈良的繪本 叫做《孤單的小狗》但我比較喜歡他臺版的名字,叫做《孤單的大狗》,他講的是一隻狗狗, 因為個頭太大了 ,所有人都看不到他,所以它非常孤單, 沒有朋友,直到有一天,它遇見了一個小女孩, 她沿著狗狗的腿一直往上爬, 爬到了狗狗的頭上 互相對視, 變成了好朋友。 這本孤單的大狗,如繪本的獻語所說, 這本書獻給所有身障的孩子。 不管你多麼孤單, 在某個地方, 總有某個人, 在某個地方, 等待與你相遇, 四處看看,你就會發現他們。多麼溫柔有愛的心意啊。
向世界問問為什麼?
奈良美智為何成功?美育教育的反思?中國藝術展覽市場討論
有一個說法, 哪裡有錢,哪裡就有大藝術家,話糙理不糙 ,當代藝術裡, 美國和東方的日本都完全應證了這個說法。 日本作為亞洲第一個向西轉的國家,在向西方意識形態和經濟制度靠攏的過程中, 日本的亞文化和美學也在反方向輸出影響西方世界。 奈良的成功就離不開這個背景。 美學的滲透和金錢的力量。
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就是浮世繪對現代主義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印象派已經開始有浮世繪的影子, 莫奈就畫過穿著和服的白人女性, 梵谷也用油畫來臨摹浮世繪, 當時的歐洲人對古典主義技法的深度空間已經很厭倦了, 他們喜歡平面,所以很喜歡平面藝術和東方藝術。浮世繪基本上也是江戶時代的漫畫, 著重刻畫現實和市井生活,而且很大程度還和日本的情色產業相關。歷史上已經有一定的東方審美基礎鋪墊了。
浮世繪風格對於歐洲「新藝術」運動具有很重要的影響。日本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與西方的設計關係是互相補充的關係。奈良還曾做過一系列"惡搞"浮世繪的作品,在畫作加上了自己的小女孩,用兇狠的眼神與畫中的女子相視,並且加上歌詞,像是對傳統的的反抗與重新解讀。
後來到近代日漫的世界性的風靡, 讓西方世界對奈良這種處理的擦印,網格化和符號化接受度特別高。 另外在戰後反戰反精英文化的大背景下, 審美趣味一步步普世化, 藝術家不像以前需要專注討好精英階層和宮廷貴族審美。 這也可以是反戰後現代思潮和亞文化的一個勝利。 你再回想下奈良,或者村上隆的作品風格和各自是怎長大的,他們是看著bob Dylan, 尼爾楊長大的一代,對反戰和嬉皮士毫不陌生,所以在他的娃娃大狗這些符號的選擇上,作品的意識傳達, 是很討好市場的。
他在2014年有一副作品《願世界和平》,畫中的小女孩右眼裡有和平符號,左眼裡有基督十字架,伊斯蘭星月以及猶太戴維之星這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三種宗教。這是奈良美智為數不多在瞳孔中有符號的畫作之一,也是6幅有粉色背景的畫作之一。當時佳士得給到的估價是8800萬港幣。
另外,就是隨著戰後,西方世界的產業轉移, 亞洲經濟實力的提高, 從60年代開始, 亞洲作為當代藝術的主要消費群體的購買力和話語權在不斷提高。日本人在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他們不只有一群願意買畫的消費群體,也有一批能成功代理 並且把藝術家推向國際的牛逼畫廊, 比如前面說過的小山登美夫畫廊, 在代理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過程中,手段完全不輸貝浩登這些老牌畫廊,推著他們的作品價格一路上漲,這在近幾年的香港拍賣紀錄就可見一斑,當然了, 亞洲買家在這裡貢獻不少。2019年奈良的作品拍出創紀錄的1.9億成了日本最貴的藝術家。想想奈良和梵谷的境遇,不得不再次感慨奈良這該死的幸運。
而且,奈良一直保持著對世界的觀察思考,一直保持著很旺盛的創作力, 作品也一直保持著與世界的對話和精神世界的脈動, 比如 地震後的雕塑,夜晚的朝聖者, 比如新冠後的作品《輕霾之日》的眼睛宛如宇宙般多彩, 罩著十字眼罩的女孩, 就反應了疫情時代下人們對於生活和世界的理解的不確定性,這種對世界的體貼共情,也是奈良受到圈內圈外人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而且現在各路媒體平臺實在是太發達了。 像奈良本人就是很熱衷於發twitter分享自己的生活,通過紀錄片比如和奈良美智去旅行,除了傳統的辦展,發表周邊, 有著比前輩們太多太多的方式保持著安全距離的讓自己和人群一起,你甚至可以也想像, 在中國, 隨著抖音等平臺的鋪天蓋地元宇宙的鋪開, 藝術審美趣味的走向可能會進一步下沉和分化, 會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想像力, 去探索藝術的邊界, 所以,下一個奈良美智,可能不那麼奈良,可是可能會更有趣。
而且這幾年美學教育被多次提及,你也會看到很多線下的展覽越來越多,這一塊的市場確實在發展。尤其在兒童藝術啟蒙這塊。
首先是年齡吧, 兒童藝術啟蒙的年齡更早一些, 參與的方式也更多元, 但是國內一流的兒童美術館或兒童友好的藝術展覽卻很少,我好像比較少看到有專門帶領小朋友看展的活動,小朋友們只能交叉在大人視角中,不可避免會有一些阻礙。國外從很小的時候,家長或者學校就會組織孩子們到博物館展覽館參觀,即便是羅浮宮這樣頂級的博物館,你也會經常看到一群小學生盤坐在地上聽老師講講藝術品和背後的故事。 而且通常會開放一個兒童特殊通道, 印製專門兒童版的導覽, 會有更多的互動環節,比如印章打卡,或者小遊戲, 在展覽中也會設專門的空間,陳列藝術品的複製品,來給參展的小朋友進行碰觸感受。 還可以親手製作一些藝術品,讓孩子們與藝術的有更多的親近感。
當然了, 還有家長的身教了是最直接影響孩子參展禮儀的了。 畢竟參展的體驗其實也應該是個閉環體驗,感受作品, 可不止美與醜那麼簡單, 如果收穫了一堆的nonono, 那孩子們對藝術的感受就會缺了那麼一環。
畢竟孩子們對藝術的感受力可能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看過和奈良美智去旅行的紀錄片, 在粉絲見面對上, 當廣大現場粉絲對奈良的問題都集中在,什麼時候結婚啊,之類的的時候, 只有那個7歲的小姑娘,真正看懂了奈良,他對奈良說, 在我悲傷的時候,我想大聲呼喊你的名字。 所以,不要輕易和孩子說不,而是應該讓他們更自由的去體驗去感受藝術的能量。 可能是美商,也可能是療愈。 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現在的文盲不多了, 但美盲很多。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國內有很多的兒童美育機構,但往往都過分功利和商業化。功利怎麼理解,小提琴培訓,藝術培訓,好像我們提到美育,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就如同多年來一直投身於美育的臺灣畫家蔣勳所說,美育不等於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應該是美育的一種方式方法。那家長們把孩子送去培訓班,最常見的是什麼?一群的家長圍在門口刷手機。我不能說這種方式不可取,但它基本剝離了美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父母帶給孩子的溫度和情感傳遞。如果這個藝術教育還涉及到考級,被量化,那孩子真正願意去感受藝術感受藝術帶來的對心靈的震撼的意願,還剩多少呢?
蔣勳曾經在一堂鑑賞課上播放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結果有一位學生聽後淚流滿面,他說他很想給他打滿分,但又覺得不合適。
奈良美智讓我最羨慕的一點,是自由。不活在別人的目光和期待裡,和自己對話,擁有一個獨處的小宇宙;和周圍的一切對話,哪怕磚牆都富有生命。我們有多少次被周圍的聲音從自己專注的事情裡拉了出來,回到現實裡的我們像極了離開舞臺的喜劇演員 - 變成了小丑。我曾幾何時想一頭扎進那些被大人們看似垃圾的玩意兒中,卻又要擔驚受怕地想起從小被灌輸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說社會卷,其實我們從小時候就在卷了,只是現在長大了而已。
很喜歡村上村樹的再襲麵包店的開頭,想用它結束我們今天奈良美智的故事,非常代表我們看到的這個奈良: 世上既有帶來正確結果的不正確選擇, 也有造成不正確結果的正確選擇, 為了避免這種非理性, 我們有必要採取實際上什麼也未選擇的立場,大致說來, 我是依據這樣的思考來過生活的, 發生的事情就已經發生了, 尚未發生的事情仍然未發生 。 [2]
以上就是我們的奈良美智, 但我們還要一起期待尚未發生的事情,希望新一年有機會拜訪奈良美智的N' yard 工作室, 看看8米的青森之犬,去青森奈良美智發小的小酒館《盲人,啞者 狂人的收容保護所》喝一杯呢。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