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三性三階段(人之四端是品性還是德性)
2023-10-09 11:33:46 1
就人而論,品性與先天(基因、血緣)等有關,是宇宙法則,是天道;而德性屬後天教育的結果,是人為的結果,是人道。
如是,我以為,孟子指出的「人之四端」,當屬於品性而非德性。而非當下一般常說的「人之四端」指的是德性或者德行。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還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別定義為仁、義、禮、智,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特別指出:「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只不過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孟子舉得例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有人正是基於了德性這個前提,於是在「性善」還是「性惡」上往往爭論不休。回歸到孟子所說的「人之四端」,應該明確此非德性而是品性問題。我們的教育就是要通過「德性」教育,引導人(孩子)回歸本性、回歸品性,而非用「德性」綁架人(孩子)。
因為,高級的人的活法靠品性,不靠道德。(曲黎敏語,我贊成。)
由是,孔孟之道是不是也就超越了其後的舊禮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