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中秋的由來與習俗)
2023-10-16 13:12:24 2
中秋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中秋節的習俗禮》因為用我國古時後的曆法,農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稱為「中秋」,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中秋節日的由來和習俗?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秋節日的由來和習俗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中秋節的習俗禮》。因為用我國古時後的曆法,農曆8月15日,就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所以被稱為「中秋」。
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還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而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流傳至今:相傳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後被蓬蒙惦記威逼,嫦娥不得已吞下不死藥飛升月宮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便傳開了。
每年的中秋節,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如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等。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月光馬兒、兔兒爺、中秋宴俗、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中秋博餅、祭月燒香鬥、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橋等等各種各樣的民俗。當然最常見的大部份還是以下這些: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不一,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扎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扎燈籠。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紮好的燈籠除了用來「樹中秋」,更有情侶提著燈籠依偎賞月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