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零售行業(為什麼做零售或BtoC的人)
2023-10-16 20:10:35 1
為什麼做零售或BtoC的人,很難適應做B2B?
今天看到劉潤老師寫的"為什麼我們常說做to C 的人比較難去做to B?",看完讓我感觸頗深。除了劉潤老師所提到的幾點,我做為做產業網際網路即:B2B多年的老兵,我補充幾點:
1,B2B企業的採購需求,是根據訂單來採購,屬於理性的;而TO C的需求是偏感性的;
TO C你賣蘋果,打個特價,做個促銷,客戶看到就會被吸引而購買,無需考慮買回後,會不會貶值、會不會壓資金,只要你吃了,就沒有任何其它想法;
TO B你賣原材料,比如做鞋子的膠水、面料,你要是按TO C的方式去搞個特價、做個促銷,就想有很好的銷量,這你就會大錯特錯了。對於有訂單的企業來說,能碰到促銷的時候買產品,那只是機緣巧合,換句話,你不做促銷,此時,他也一樣需要購買;那麼對於沒有訂單的企業來說,你再怎麼做促銷,他仍然不會購買 ,因為買了就意味著產品會有過期風險、降價風險、壓資金等問題。
所以,用TO C的營銷思維,去做TO B的營銷,一定會有很多的不適應。
2,TO C的產品,大多是標準化,而TO B的正好相反,絕大多數是非標的
TO C比如你去買一雙鞋子,只要價格、大小碼數、外形合適,你就可以購買,一是決策短、二是自已穿,只要不會有太大偏差,也不會再去退貨換貨了。
TO B你是鞋廠,你要買一款港寶,你就得讓供應商拿樣品給你試,要看看夠不夠粘,做到鞋上會不會厚了或薄了,定型效果如何?等等,因為是非標,在沒有試做之前,B端企業是不會購買大貨的。這個時候,你按C端的思路去做活動、促銷,也無法達到讓客戶即時決定購買的作用。
標準化的不同,也是B端和C端用戶在購買產品時的決策時間不同
3,TO C的產品,用戶售後相對較少或簡單,TO B的售後複雜且風險較大
TO C用戶,買一雙鞋子,最多出現的售後就是退或換,對商家的損失不大,或可控;
TO B用戶,買材料,除了材料本身的問題進行退換外,還會夾雜著,一旦原材料做成成品後,而出現了問題,往往也會被追責。
近期就遇到個這樣的事件:一個鞋廠購買的中底板做成了鞋子,但做成的鞋子穿起來不穩,鞋廠已經做了2000多雙,剛開始沒有發現,直到將鞋子做好,發給客戶,被客戶反饋,才發現此問題。這樣一來,這個鞋廠就非說是我們的中底板的問題,後面去現場查看並研究後總結了幾個點:一是近期天氣潮溼,中底板含水量比以前要多,所以不是太幹;二是近期膠水價格暴漲,鞋廠自已的加工廠為了省錢在膠水裡加的水太多,導致中底板在覆膠水過程中吸的水太多;三是鞋廠這個鞋跟的高度,用這個板本身就不合理;這個鞋廠也是做了多年的老廠,這個道理,他不可能不懂,但是為了減少他自已的損失,就非得咬定是中底板的問題,讓供應商賠償。遇到這樣的事情,後續就是無限的扯皮,或最終只能通過法律途徑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