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市哪個地區的(廣西崇左市及其下轄6個市縣名字由來)
2023-10-17 07:38:16 2
崇左市崇左市,崇左名字由原為崇善縣和左縣合併後取二縣首字為名。
崇左,唐宋時為羈縻思城州(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引申為籠絡控制)、 太平州、右州地。宋仁宗皇祐五年置崇善縣。
民國初, 將左州改為左縣。
1951年,崇善縣與左縣合併稱崇左縣。原崇左縣歸南寧管轄,2002年12月23日撤銷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原崇左縣改稱江州區。
扶綏縣,以扶南、同正、綏淥三縣合併,取扶南、綏淥二縣首字得名。
唐宋時為羈縻土州縣地。 清朝稱新寧州、永康州、忠州。民國初改土歸流, 分別置扶南、同正、綏淥三縣。
1951年將扶南、同正、綏淥三縣合併,稱扶綏縣。
大新縣,以縣境大嶺鄉和寶新鄉各一字為縣名。
唐至清代為羈縻土州地。據《大清一統志》記載,在縣地先後置養利州、萬承州、萬形州、太平州、安平州、下雷州。
民國初,改土歸流,置養利縣。民國十七年置雷平縣、萬承縣。
1951年4月,養利、萬承二縣合併,改名為萬利縣。是年九月,萬利、雷 平二縣合併,取縣境大嶺鄉和寶新鄉各一字作縣名,稱大新縣。
寧明縣,因縣東有左江支流明江得名,取明江安寧之意。
唐宋時稱思明州。「思明」系壯語,一說「思」意為溪或者江,「思明」即「明江」之意。
元朝升為思明路。明太祖洪武二年改為思明府。清世宗雍正七年改為寧明州。
民國元年,降州為縣,稱寧明縣。
天等縣,因添等圩得名,因「添」與「天」同音,改稱天等縣。「天等」系壯語音譯轉寫。「天」、「添」意為石頭,「等」是豎立之意,合起來是「豎立的石頭」之意。相傳在今鎮南街的一個山腳下初設圩場時,豎立著一塊大石,故名「添等圩」。
天等縣清以前為羈縻州地。民國初改土歸流,將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合併置向都縣。龍英、茗盈,全茗三土州合併置龍茗縣。佶倫、鎮遠、都結等土州合併置鎮結縣。
1951年將鎮結、向都、龍茗三縣合併稱鎮向縣,後改為鎮都縣。1957年改為天等縣。
龍州縣,以龍江得名(即麗江,自越南流入崇左上龍鄉)。一說以上龍鄉水隴屯後山腳有泉名「龍泉」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以境內龍江之名置羈縻龍州。 據《清史稿》記載,高宗乾隆時升為龍州廳。
民國二年降為龍州縣,民國二十六年更名為龍津縣。
1913年改縣,1937年改龍津縣,1961年復稱龍州縣。
憑祥市,以憑祥峒(宋置憑祥峒,峒為廣西少數民族縣轄下的一級政權組織)得名。 「憑祥」系壯語,意為來此趕集有床位住宿。一說以憑祥河得名。
宋朝置憑祥峒,此為憑祥得名之始。元朝沿襲宋制。明洪武十八年(1385)改為憑祥鎮,永樂二年(1482)升為憑祥州。清朝改為憑祥土州,宣統二年(1910)升為憑祥廳,民國二年(1913)改為憑祥縣,1955年改為憑祥鎮,1956年改為縣級憑祥市。
出處:木菠蘿 http://www.mubolo.com/archives/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