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歌舞火把節(火把節獻哈達唱)
2023-10-16 10:32:16 1
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黨和國家歷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今天中華文化「百花園」絢爛多彩。
如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面臨資源流失、人才匱乏等新問題。近年來,圍繞如何做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這一話題,民主黨派組織和成員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建議。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
2022年4月20日,黎族婦女在博鰲亞洲論壇主題公園展示織黎錦。
「非遺」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留給後代的寶藏。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組織大批專家學者、藝術工作者、民間藝人開展科學嚴謹的普查、收集工作。現在,有162所職業院校設立了專業示範教學點,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和保護意識,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中心、培育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建成。
目前,我國建立了完整的非遺四級目錄體系,列入名錄的少數民族項目是其代表性優秀文化藝術的高度凝練與具體體現。但在項目申報和宣傳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新入選項目質量堪憂,一些地方重申報輕傳承;開發利用體系與機制建設亟待加強。
民進黑龍江省直屬黑龍江大學支部主委、滿學研究院院長郭孟秀建議:
出臺措施,要求各級管理部門從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堅持標準嚴格審核。加強對傳承隊伍特別是後備傳承人梯隊建設,建立淘汰預警機制,對於傳承人缺位的項目提出警告。
儘快建立各層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庫,對社會開放共享;推動出版系列非遺項目普及性讀物,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
進一步加強非遺項目深度解讀。設立非遺研究專項工程,依託高校科研機構,由專業研究人員與傳承人共同組建研究團隊,傳承人客觀陳述內容,研究人員予以研究與闡釋,挖掘並解讀各民族非遺項目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
「民族文化 旅遊」提供新思路
2022年5月27日,雲南省騰衝市和順古鎮一景。和順古鎮是茶馬古道和西南絲綢之路重鎮,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大批明清古建築群。
一些非遺項目雖然完成了搶救的第一步,但輸血之後如何實現自身的造血,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推動優秀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實現靜態保護與動態傳承結合,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雙贏的較好選擇。但從民族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進程來看仍相對滯後。如,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缺少市場主體,文旅融合不足,工作體制機制需健全,旅遊產品層次較低,村民對傳統民族文化保護的意識也還不夠。
以多民族的貴州為例,農工黨貴州省委會主委張光奇建議:
加大對貴州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投入,支持黔東南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建設;加大對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積極扶持傳習基地建設。
民進重慶市委會主委陳貴雲建議:
推動民族文化藝術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打通保護文化資源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管道;指導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探索差異化保護利用模式;指導民族地區科學規劃文化產業發展布局,打造特色文旅融合精品,在完善旅遊幹線交通網絡的同時,把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串聯起來。
九三學社中央常委黃宗洪建議:
重視民族文化在民族村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在堅守民族文化原生性的同時依託民族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積澱,採取差異化發展戰略,才能避免旅遊產品雷同。還要深度開發少數民族村寨旅遊產品,豐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知識性,延長旅遊產業鏈條,打破旅遊業態單一的困局。
做好「雙創」是重點
2021年10月27日,在廣西融安縣第二實驗小學,老師在教學生演唱「文場」。「文場」是一種流行於桂北地區清唱劇類型的地方曲藝形式。
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底色,但傳統文化不等於優秀文化,具有良莠混雜的兩面性,應該認真辨析,分類施策。目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民進新疆區委會原主委、新疆師範大學教授牛汝極建議:
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也要充分認識到受當時當地人們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存在的與當代中國社會不相適應的部分。
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做好長遠規劃和設計,不斷推出一批弘揚中華民族主旋律的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組織力量對各民族古籍文獻文藝作品作出正確評估和闡釋。
海南民革黨員李慶文建議:
真正代表各民族優秀品質、智慧和創造的文化,要通過影視、歌舞、文學、建築、服飾、體育、民間藝術等方式積極展現,並支持和要求民族地區更多承擔起傳承保護的責任。
要懷著敬畏之心去學習、保護、傳承、發揚我們本民族的民歌瑰寶。本民族的文化要靠年輕人來傳承,期待他們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旋律唱出本民族所具有的韻味和風格多樣性。
作者 _ 秦雪
本期編輯 _ 聞超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