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遷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一個豳字)
2023-11-30 20:10:02 3
周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后稷。《史記·周本紀》說:「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說明后稷所處的時代縱跨堯、舜、禹,前後差不多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古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壽命動輒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這很可能是一個領袖部落的統治時間,而不是指一個人。而像后稷這樣縱跨三個時代的人物,顯而易見也不應是一個人。
最初的后稷,或者說最為著名的后稷應該是舜時代的棄,而后稷的稱謂可以理解為當時的農官。「稷」在這裡是莊稼的總稱,也是一種關於農神的祭祀名稱,金文中的字形是把「禾」字旁換作「示」字旁,表示與祭祀有關。而「後」字與「司」字同源,都是一把倒立的「匕」,也就是分餐的大勺子,再加一個「口」字,表示享祭時有權力分飯。倒立的「匕」和下面的「口」字左右方向開始並不固定,後來逐漸用不同的兩個字把方向固定下來,向左為「司」,向右為「後」。主持分飯這件事就是「司」,主持分飯這個人就是「後」。由此一來,我們就知道,所謂「后稷」,就是主持農業生產以及農神祭祀的職位。周人的祖先在堯舜禹時代,一直世襲擔任這個職位。
但這種情況在夏啟之後發生了變化,可能是太康失國時期,由於朝綱混亂,管理農業和農神祭祀的職位被廢除了。作為后稷的繼承者不窋失去了職位,只好帶著族人離開了統治的核心地區,向西北來到了戎狄雜處地區,大約在今天的甘肅東部的慶陽一帶,稱作北豳。
為什麼叫「北豳」?這與先周人下一次大規模遷徙有關。不窋之孫公劉後來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率領族人南下,最後在涇河之北安頓下來,把這個地方稱作「豳」。因為這裡稱作「豳」,所以更加靠北的原居住地就稱作「北豳」了。居住於豳地的后稷的後人於是就稱作豳人。
《詩經·大雅》中有一首長詩叫作《公劉》,記載了這次大規模的遷徙。詩中說,公劉在這裡做了非常詳細的考察,最後認為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所以最終選擇了這裡作為落腳點。這也被後世當作歷史上考察風水的最早案例。那麼這片土地好在哪裡呢?詩中說:「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原來這裡非常適合種莊稼。后稷的後人,一直是繼承祖業,以種田為生的,所以,土地適合不適合耕種是最重要的選擇條件。
既然公劉的部族是一個農業部族,那麼,為什麼把居住地稱作豳呢?
我們來看這個「豳」字,根據現在的字形,一般認為這個「豳」字是「山」字中間夾了兩個「豕」字,但從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的「山」字看,三個山頭相連,沒有裝下兩個「豕」字的空間,所以「豳」中的「山」最初表達的應該是分割的空間,也就是柵欄的象形。那麼,「豳」的最初含義就是豬圈中養著豬。字形中的兩頭豬表達的是豬多的含義,所以,「豳」字代表的是規模化養豬。
而養豬與農業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有農業的發達,就沒有規模化養豬的可能性。因為豬與農業的關係,「豳」字成為農業部族的標籤。
從公劉算起,豳人在豳地安居樂業差不多有十代,但到了古公亶父,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古公亶父不得不離開故土,率族繼續南下,越過漆水、沮水,來到了岐山腳下,結果他在這裡驚喜地發現了一大片一望無際的原野。這是一片最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土地,因此他把這裡稱作周原,而豳人從此稱作周人。
這次大遷徙也被記載到《詩經·大雅》中,詩的題目叫作《綿》。詩中說:「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迺疆迺理,迺宣迺畝」。前者是說周原土地肥沃,抓起一把土來嘗嘗,恨不能都是甜的;後者是說,大片大片的農田可以劃分阡陌溝渠,由此周代實行井田製成為可能。
詩中還有一段敘述,前面說「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後面又說「築室於茲」,「俾立室家」。「陶復陶穴」有不同的解讀。因為「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描述的是「築室於茲」「俾立室家」之前的狀態,所以,說的應該是周人之前在豳居住的情況,而在相當於古豳地理位置的甘肅慶陽,至今還流行窯洞式民居,據說有的窯洞規模龐大,有幾百年的歷史。「陶復陶穴」的「陶」字右邊的「匋」是陶器的「陶」的本字,字形是一個人在用杵搗陶泥。因為陶泥需要挖,所以,「匋」也是「掏」的本字。而古「匋」字通「窯」,而「陶」字左邊的「阝」字,是把甲骨文或金文的山丘形立起來,在這裡可以代表山崖,所以,「陶復陶穴」的「陶」應該就是在土崖上挖窯洞的意思。「穴」就是窯洞,而「復」是多重窯室、結構複雜的窯洞,目前在慶陽古窯洞中還可以見到。
但從古公亶父率族來到周原以後,開始「築室於茲」,「俾立室家」,從沒有室家變成了有室家。而這個室家的概念應該指的是有頂有高牆體的地面建築。
不過,周人在豳地的窯洞與三易描述的人類居處演變有所不同,這應該是當時周人對自然環境合理選擇而造成的一個特例。新石器時代中後期,絕大多數部族已經來到平地,不再居住隧道式的洞穴,而是居住在平地挖掘的地穴式或者半地穴式建築,考古發掘也印證這一點。隨後人類居住的建築越來越高,逐漸從半地穴上升為地面建築,甚至是高臺建築。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兩個字形可以佐證從半地穴房屋到地面建築的演變過程,一個字形隸定為「入」,因為進地穴有一個向下進入的動作,《周易·需卦》上六爻爻辭有「入於穴」,就是進入到穴居房屋的意思,所以這個字是從旁邊看地穴式房屋屋頂的樣子;而另一個字是「廬」的本字,不僅有屋頂,而且有高高的牆體,只是後來這個字形被借去作為數字「六」使用,於是又造了一個形聲字「盧(廬)」。
這個有頂有牆體的房屋即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