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插茱萸的作文
2023-12-04 13:55:46 2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作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重陽節插茱萸的作文【篇一】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插茱萸的作文【篇二】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功能暖胃燥溼,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闢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闢邪翁」(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重陽節插茱萸的作文【篇三】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闢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闢邪翁」(茱萸)。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