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舌尖上的年味作文
2023-12-05 04:32:31 5
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舌尖上的年味散文,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篇一:舌尖上的年味
已然歲末,大街小巷隨處都是置辦年貨的人們,突然有種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感覺。春節,中國老百姓的傳統節日,它象徵著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而每每到這個時節,就是家家戶戶就開始做年貨的時候。說到做年貨,最具代表的當屬是年糕,俗語講「吃年糕,步步高!」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節高升。
年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團,將棗和慄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篇二:舌尖上的年味
或許是因為第一次在外地過年吧!別樣的年味,讓我感動、憧憬、期待。這裡沒有了往年家裡的那麼多忙碌。家鄉過年最注重吃,從臘月二十鎮上的年集開始後,就要開始忙碌準備食材。到過年家家都要準備帶有地方色彩的「臊子、肘花、帶魚塊、麻辣雞塊等」多種美食。小時候最期待的是過年,簡單原因——吃好吃的、掙壓歲錢。這樣的節奏伴隨著我長大。
「媽,今年你就隨便準備點,不讓自己太勞累了。去年就因為太累感冒都住了好幾天醫院。」「沒事,就累那麼兩三天,再說過年不就是個吃啊!只有吃好了大家開開心心的才有年味呀!就是你今年回不來,吃不上最愛吃的臊子麵了,你在那邊要吃好,睡好…」。聽著母親慈祥的關心話語,我的心暖暖的。我知道母親特別累,因為家裡的親戚特別多,每年都需要準備大量的美食。春節前的那幾天,是母親最忙碌的時候。這些年因為油煙吸的太多使她容易感冒,身體越來越不好,但是固執的母親從來不聽我的勸解,每年總是這樣的忙碌著,為過年準備著大量的美食。每當看著大家高興的吃著餃子、臊子麵,小孩子歡樂的領著壓歲錢時。我覺得或許就是因為母親的忙碌,家的年味,在母親的臊子麵中得到了挽留,在母親可口的飯菜下被升華。
如今家的年味在工作與距離中慢慢消散,入口的餃子失去了專屬於母親的那種味道,但是也具有了別樣的滋味。遠離家的我們給予了餃子思念的味道、祝福的味道、責任與義務的味道。別樣的滋味讓我們擁有了別樣的年味,我們因為品味它,我們才懂得了、成長了好多好多。
年味,或許就是我們一年的工作累了、困了,回到家或在聚在一起去尋找最初的心靈的港灣,去停靠那裡,在哪裡吃、喝、玩對自己壓抑內心的一種釋放,去尋找最原始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從其中去品味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