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圖2035(北京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獲批)
2023-04-13 08:01:38
8月17日,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北京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0年-2035年)》已於近日獲市政府批覆。規劃線網總規模約2683公裡,包括區域快線和城市軌道交通。其中區域快線由15條(段)線路構成,總裡程約1058公裡;城市軌道交通由38條線路構成,總裡程約1625公裡。
規劃線網總規模約2683公裡
北京軌道交通曆經近60年發展,已形成包含783公裡城市軌道交通及365公裡市域(郊)鐵路的超大規模線網網絡。
圍繞「都」與「城」的建設,此次規劃構建了「內面外廊、以快為先、空間融合、樞紐錨固」的線網布局。分區域、分層次形成高速(城際)鐵路、區域快線(含市域(郊)鐵路)、地鐵快線、地鐵普線四網融合,國家級、區域級和城市級三級樞紐錨固的規劃網絡。
總體方案顯示,規劃線網總規模約2683公裡,包括區域快線和城市軌道交通。其中區域快線(含市郊鐵路)包含市郊鐵路線路及新建區域快線,由15條(段)線路構成,總裡程約1058公裡。城市軌道交通由38條線路構成,包含地鐵普線、地鐵快線、中低運量、機場專線等,總裡程約1625公裡。
從功能看,地鐵快線(R線)是中心城區與副中心、多點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快速聯繫的主導軌道交通方式,線路以服務通勤客流為主,提供大站快車式服務;地鐵普線(M線)則強調儘可能覆蓋城市主要功能區,滿足多樣化出行需求,提高城市公共運輸服務水平。
形成8個鐵路全國客運樞紐
規劃明確,依據城市發展要求和地區發展條件,構建國家級、區域級和城市級三級樞紐體系。
國家級客運樞紐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幹線鐵路打造,用於承擔國家長距離鐵路和首都地區市郊鐵路客運功能。包括8個鐵路全國客運樞紐和2個預留客運樞紐。其中,8個鐵路全國客運樞紐為北京北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站、豐臺站、北京朝陽站、城市副中心站和清河站。
區域級客運樞紐依託城際鐵路和區域快線打造,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區與多點新城地區,用於承擔京津冀核心區域和首都圈地區客運功能。中心城區的區域客運樞紐主要功能為加強重點功能區對外輻射力,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如金融街站、北京東站等。多點新城的區域客運樞紐主要功能為提升區域發展動能,如昌平站、順義站、黃村火車站等。
城市級客運樞紐依託區域快線、地鐵快線和地鐵普線打造若干個軌道交通換乘節點,服務城市集中建設地區客運需求、支撐城市功能區及主要就業中心發展,如麗澤站、望京站、霍營站等。
實現三城一區與機場直達
服務「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是規劃提出的重要內容。
服務政治中心方面,一是提升服務水平,淨化地面交通;新增地鐵快線廊道,提升辦公政務人員出行效率;疏解北京站、北京北站長途功能;圍繞軌道站點推動城市更新,提升環境品質。
服務文化中心方面,聚焦兩軸地區,並提升文化中心重要節點服務;加強對奧林匹克等文化功能區和沙河等高教園區的服務。
服務國際交往中心方面,優化提高國際交往功能區與機場、鐵路樞紐的直達性;加強國際交往承載地本身內外軌道交通服務。
服務科技創新中心方面,利用樞紐提升區域輻射力,實現三城一區與機場直達;提升科技創新三類人群的職住聯繫服務,提高通勤效率;三城一區內部構建公共運輸走廊,加強與骨幹軌道線路接駁換乘。
四環內實現面狀覆蓋
按照「中心城加密度,外圍提速度,跨界留聯通度」的思路,規劃形成了「內面外廊、以快為先、跨界聯動、樞紐錨固」的布局。
在市域層面,線網呈現「半環 放射」的形態,圍繞副中心和多點新城形成半環構架,圍繞中心城形成七個方向的放射廊道;在中心城區範圍,呈現「雙環棋盤 放射」形態,其中四環內為面狀覆蓋、邊緣集團為放射廊道式服務;在城市副中心範圍,以「環 放射」形態實現面狀覆蓋;在多點地區提供「一快一普」的廊道式服務;在一區及跨界組團主要提供點式服務。
具體來看,中心城區彌補斷點、增加覆蓋、提升服務為核心強化提速度、優銜接、補結構。城市副中心加強與中心城聯繫及對新城和北三縣的輻射帶動,同時加強內部面狀網的構建。多點地區充分發揮既有軌道廊道作用,原則上均提供「一快一普」的軌道服務,重點方向提供「兩快」條件。一區採用市郊 城際的複合服務模式,實現高效綠色發展。分層次提供跨界組團的差異化軌道交通供給服務。
北京軌道交通線網將實現「一張網」運營,以更高的水平構建市域(郊)鐵路網,用更強的服務優化運營網絡布局,以更高的效率疏解非首都功能。
中心城區內45分鐘可達
規劃目標明確,要堅持城市跟著軌道走,提升綠色出行比例,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布局,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軌道上的北京城」。
提高軌道出行比例——規劃全市綠色出行佔比80%以上,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的軌道交通佔比27%以上。放射廊道軌道交通出行比例佔40%以上。
加大軌道站點覆蓋率——規劃站點800米範圍覆蓋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業崗位,覆蓋中心城區71%的居住人口和76%的就業崗位、城市副中心81%的居住人口和73%的就業崗位。
提升軌道出行效率——中心城區內45分鐘可達,副中心內、主副之間及多點至中心城區30分鐘以內;一區及跨界組團至主副中心一小時以內。
減少交通碳排放——通過軌道交通優化出行結構,促進交通出行人均碳排放下降20%-30%。
71個微中心帶動城市更新
軌道微中心是與軌道交通站點充分融合、互動,可達性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備場所感和識別性的城市地域空間。北京市第一批共劃定了71個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
微中心以創新的理念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協同發展。通過底線控制、用地集聚等手段提升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地區聚合發展能力,實現城市軌道與城市的融合,帶動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運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和出行品質。
此外,規劃提出,要培育站點周邊 「軌道+慢行」「軌道+公交」出行模式,在公共運輸不完備的站點周邊,合理推動駐車換乘。加快軌道交通站點周邊慢行設施建設,著重打造軌道車站800米核心影響範圍內的步行空間以及軌道站點3公裡內的騎行系統,構建安全、便捷、連續、舒適、宜人的慢行環境。
來源:北京日報
傳播北京|報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