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養到大的鴨子有多聽話(母親是這樣把鴨子一天天養大)
2023-04-13 11:34:32 1
「賣小雞咧,賣小鴨咧——」商戶挑著擔子走村串巷,吆喝聲帶著濃重的外地方言,拉著悠長的聲調傳遍整個村莊。
母親不買小雞,因為每年家裡的老母雞都要孵一窩,小鴨要買來養的,通常買十來只。買回家後,母親準備好一隻乾淨的竹匾,上面鋪了一層幹稻草,把小鴨放在竹匾裡養。一身茸茸的黃毛,一張扁平的小嘴,走起路來左搖右擺,很是討人歡喜。
每次來到竹匾前,我都要忍不住上前去摸一摸,母親見狀,總是提醒我動作溫柔一些,她是怕我弄傷了它們。小鴨子吃著母親餵的食物,慢慢長出了灰色的羽毛,等翅膀有些硬了,母親就圍趕著它們下河,讓它們到河裡自己去覓食。
鴨子一早出去覓食,到了傍晚如果沒有回來,母親只要臨河一呼,鴨子都能聽懂主人的召喚,便接二連三爬上河岸,大搖大擺,不緊不慢,向著鴨籠的方向歸去。有時鴨子受到驚嚇,不肯回來,急得母親在河岸上團團轉,此時只能動員全家出動,把鴨子一隻只趕回來。
有時個別鴨子跟隨別家的鴨群,到別人家的鴨棚裡過夜,母親就向鄉鄰賠著笑,一家挨著一家找,直到找到為止。
每次抓到鴨後,我跟在母親身後,心裡直抱怨鴨子不乖,我就用手指「篤篤篤」地叩鴨頭表示懲戒,一本正經警告鴨子要長記性,下次記得自己回籠。
常言道:「雞吃礱糠鴨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鴨子無疑比雞有福氣,家裡沒有多餘的糧食,家人就想盡各種辦法給它們找食吃。大姐每次收工回來,就去房前屋後的泥地裡翻土尋些活食,我放學後經常也跟著去打下手。見大姐手握鐵鍬,翻土後看到的蚯蚓,我像覓著了寶貝一樣。
到了夏天,我常光著腳跟爺爺去河邊的石縫裡抓老墨蝦、水晶蝦、鰟鮍魚、塘鱧魚,還摸些螺螄和蜆子回來。
爺爺水性好,擅長摸河蚌,每次回來,常是收穫滿滿。家中的秈米時間放久了會出蛀蟲,母親不厭其煩地翻動陳米,把那些弓腰蠕動的米蛀蟲一條條揀出來……鴨子特別喜歡吃這些活食,每次餵食,群鴨圍在家人腳邊伸長脖子,食物一扔到地上就你爭我奪,搶到的意猶未盡還想多吃,沒有搶到的嘎嘎高叫顯出不滿的情緒。
餵養了6個月左右,鴨子下蛋了!母親每次去揀蛋,都是小心翼翼地把蛋放進一隻裝有礱糠的木桶中,母親之所以這樣保存,一是避免磕破,二是時間能放久。當鴨蛋積攢了相當的數量,母親就把大部分蛋裝進籃子,挎著籃進城去,走街穿巷,把蛋換成糧票,貼補家用。
母親除了把大部分鴨蛋拿出去換糧票外,還會留一些,醃好一小甏鹹鴨蛋,留存好了平時家裡食用,再者因為江南民間有立夏吃鹹蛋的習俗。
自從多年以後,我家移居祖籍了,鴨子不養了,但是我經常會憶起那時美好的養鴨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