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反依賴期怎麼過(一戀愛就變成了)
2023-04-13 07:25:28 1
戀愛中的反依賴期怎麼過?「要是我變成一塊糖不甩,可以隨時貼在ta身上就好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戀愛中的反依賴期怎麼過?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戀愛中的反依賴期怎麼過
「要是我變成一塊糖不甩,可以隨時貼在ta身上就好了…」
「雖然說了晚安,還得登遊戲看看,是不是背著我偷偷在開黑?」
「怎麼還沒給我剛剛發的撒狗糧朋友圈點讚?Ta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我啊?」
「最近怎麼從每天5個電話變成3個了,我們是不是進入冷淡期了?!」
「Ta跟朋友出去玩了…」
1小時後——「怎麼還不回來?」
1.5小時後——「怎麼還不回來?」
2小時後——「好想打電話,但他會不會嫌我煩啊,再等一會好了…」
2.5小時後——「不行了我忍不了了,發個信息試探一下!」
……
見到以上場景,有沒有感到一絲絲的熟悉?好像看到了戀愛時的自己?
日常進行人際交流時,
你可能大氣成熟、走路帶風。
但一旦進入親密關係中,
你就會瞬間變身
黏 人 精
為什麼明明平時很正常,一談戀愛就變了一個人呢?其實,這是因為你陷入了 過度依賴 的狀態中。那麼,什麼是
「 過 度 依 賴 」
overdependence
剛看到這個詞,感覺它很好理解的亞子——就是說我依賴心太重了唄。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仔細思考一下,難道普通情侶之間就沒有依賴嗎?我怎麼就過度了?這一切不都是因為我太愛對方了嗎?
首先,普通情侶間當然也是有依賴的。
(不然還談什麼戀愛,不如我認你做兄弟?)
事實上,在一段真實的親密關係中,關係中的雙方在不同時段,是可以相互依賴又各自獨立的。兩個人是平等的,且都在相處中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而黏人精們,顯然在那些「各自獨立」的時段感覺如坐針氈。
這是因為,ta們將幾乎全部的情感需求、甚至自我價值都傾注在了伴侶的身上。
當伴侶不在身邊,ta們就感覺自己不會快樂、不會安全、也不值得被愛。此時,ta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只剩下了一副軀殼。
因此,自然會感到恐慌、焦慮,想要快點跟伴侶確認對方還在。(獨立是不可能獨立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獨立的)
那麼問題來了,
做黏人精有什麼不好嗎?
首先,過度依賴會降低ta們的吸引力。
由於太在意「你到底愛不愛我?」,黏人精們患得患失,總想要努力展示出自己的魅力、甚至一味地迎合對方。
結果卻往往因為用力過猛,適得其反......
Ta們還可能會帶給伴侶一種「易得感」,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吸引力降了幾個level。
除此之外,在親密關係中,ta們還很可能因為害怕被拋棄,時常感到恐慌不安。
♀️其他情侶♂️
關係風平浪靜、伴侶沒有明確的負面表達——默認你依然是愛我的。
♀️黏人情侶♂️
關係風平浪靜、伴侶沒有明確的正面表達——默認你肯定是不愛我了。
但此時,黏人精們往往仍然心存一線希望,決定再給對方一個機會,證明自己的愛。
Ta們可能會有以下表現:
微信轟炸型——致命三連「你在哪?在幹嘛?和誰在一起?」
直截了當型——「你還愛不愛我嘛?」、「人家超想哭的,快來哄我!」
迂迴曲折型——我再跟ta吵個架,看看ta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耐心地哄我。
……
無論哪個型,最後的結果都是:一個恐慌又焦慮,一個疲勞又煩躁……
總而言之,過度依賴既可能傷害ta們的親密關係,也可能對ta們的個人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為什麼有些人會
一戀愛就化身黏人精呢?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我價值感搖擺不定,而陷入過度依賴。
Ta們有時候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值得被愛的人;
有時候,又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任何人愛,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
Ta們的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上。
因此,ta們往往會陷入高度依賴的狀態中,需要不斷地從伴侶那裡獲得肯定和褒獎,才能肯定自己)。
過度依賴者還可能
喜提焦慮型依戀模式
焦慮型依戀者,焦慮性高、情感需求強烈、對拒絕十分敏感,擁有做黏人精的「天然優勢」。
除此之外,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也容易出現過度依賴的表現。對這些人來說,自己是世界上頂頂重要的人,要和其他人建立關係,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求。
而親密關係的目的,就是為了從對方那裡收到源源不斷的愛和關注。
Ta們過於關注自己的需求有沒有及時、全面地得到滿足,沒辦法照顧到伴侶的真實需求。
聽起來好像「贏」了,自己才是那個戀愛權力鏈頂端的王者。
但實際上,ta們對伴侶時時刻刻關注、時時刻刻證明愛的要求本身就是過於苛刻而不可能實現的。
因此,ta們得到的永遠不夠多,這會刺激ta們進一步索求更多,最後就常常陷入以下怪圈: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你通常沒那麼黏人,
唯獨在某段關係中,變得極端沒有安全感,
或者超越了你平時的黏人程度
不要著急自責!!!
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思考的是這段關係是否真的健康?不要低估了我們直覺的作用。如果你在某段關係中,比你平時更加黏人,並不是你「表現不好」——你很可能是遭遇了一段不夠平等、安全的關係,尤其是當對方引導你認為「一切都是你太黏人的錯「的時候。
這個時候,急於自責,反而會讓你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更加缺乏自信。造成安全感缺失的負面循環。客觀評價你的親密關係和你在其中的表現,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絕對不接別人甩過來的鍋!
我就是黏人精本精,
有可能好好戀愛嗎?
看到這裡,你也可能發現自己身上有一些黏人精的影子。那麼,問題來了,黏人精就不配擁有一段甜甜的愛情故事嗎?
當然不是!
不過,為了防止被「黏人」不小心傷害到,在親密關係中,你可以特別留意以下幾點:
首先,遇到情況先冷靜。
每一次伴侶沒有秒回你微信的時候,你可能都很難控制自己——不停瞄手機,小心思不斷:
ta是不是在和別的男/女生聊天?是不是對我沒新鮮感了?還是出了什麼事?是沒辦法看手機還是懶得回我?越想越絕望 ……
即使你意識到這些念頭很可能不是真相,它們也似乎已經變成了習慣,一被甩「單」就自動出現了。
而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主動、「叛逆」地去想一些會令你感到放鬆、喜悅的場景。
比如:
上次度假時候的海灘、伴侶曾帶給你的驚喜、或是下個月要和朋友去滑雪,等等。
它可以是任何場景,甚至無論真假——只要能夠令你感到開心,它就是個好場景。
這樣可以幫助你迅速從「自己嚇自己」的狀態中跳出來。
除此之外,經常懷疑伴侶是不是不愛你了,還可能是因為你對待感情有一些僵化的期待。
比如:
「如果ta愛我就應該24小時在線、秒回微信。」
「戀愛就應該是每天膩在一起的。」
但事實是,每個人愛人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你可以試著寫下一些伴侶愛你的證據,幫助自己進一步冷靜下來。提醒自己,不要通過一次消息沒有秒回,就輕易地得出對方不愛你的結論。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統。
當對情感的所有需求全部被綁在一個人身上時,只要對方不能滿足這個需求,這個需求就再也不能被實現了,我們自然會感到沮喪和絕望。
所以,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可以把情感需求分散到不同的地方
讓自己擁有交心朋友、唱k夥伴、健身搭檔……
尋找在伴侶之外,自己的價值和興趣所在。
這聽起來很簡單,真要做起來卻很難。你可能會發現,即使人和朋友待在一起,心也總是飛回伴侶身邊——想著如果還是ta在陪我談心、健身、旅遊就更好了,根本沒辦法真正地投入到這項興趣中來。
而只有當你做好心理準備,真正地接受「我的伴侶無法滿足這項需求」這個艱難的事實,才有可能「放縱」自己享受伴侶之外的生活和自我。
這個過程剛開始可能會感覺很刻意、也很艱難,但你要有意識地培養起自己重新投入其他興趣的慣性。
當你找回了這個慣性,你就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有意思的人和事。
最後,我們想要強調的是,
你不是因為被某一個人肯定才有價值,更不是因為獲得了某一個的愛,才說明你值得被愛。
你因為是你而有價值
因為是你而值得被愛
只有當我們真正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不再因為「太黏人」而困擾,更真實地、舒服地去愛與被愛。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