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孫子兵法的精髓(三十六計之隔岸觀火)
2023-04-11 21:35:56 1
【原文】
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按語】
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曹遂徵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斬送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諸將問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相圖,其勢然也。」或曰:此兵書火攻之道也,按兵書《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後段言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之意,亦相吻合。
圖片來源於網絡
【譯文】
敵方內部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混亂時,我方應暗中觀察和等待其內部發生叛逆。待其殘暴兇狠、任意胡為時,敵方就會自取滅亡。這就是《豫卦》所講的「順以動《豫》,《豫》順以動」的道理。
【按語譯文】
當敵方內部公開地表現出多方面混亂囂張時,若直接進逼,必然會遭到敵人的拼命反擊;若是退避地遠遠地,敵人內部必然會發生混亂。從前,袁尚、袁熙被曹操擊敗後率領數千殘兵逃到了遼東。起初,遼東太守公孫康仗著離曹操遙遠,並不臣服曹操。後來曹操擊敗烏桓,有人建議曹操乘勝去徵服公孫康,就能擒獲袁氏兄弟。然而曹操說:「叫公孫康自動殺掉袁尚、袁熙,把首級親自送來吧!」到九月間,當曹操率領大軍從柳城歸來時,公孫康果然殺掉了袁氏兄弟,並把他們的首級送上。眾將領向曹操請教其中道理,曹操說:「公孫康向來懼怕袁尚、袁熙兩兄弟,如果我從外部急追進攻,他們必然聯合起來對付我;如果我慢慢地遠遠迴避,他們必然會互相殘殺,這種形勢是客觀必然的。」有人說,這是《火攻篇所講的道理》所講的道理。《孫子。火攻篇》的前面部分是闡述火攻的方法,後面部分是闡述用兵謹慎的道理,這與「隔岸觀火」計謀意思恰好吻合。
【計謀詳解】
「隔岸觀火」的本意是從河的這邊觀看對岸失火,就是「坐山觀虎鬥」,「黃鶴樓上看翻船」。如果用在戰爭中,若敵方內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本計名最初見於唐代僧人乾康的詩:「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參勝雅律《智謀》一書第157頁)而其思想,則早見於《戰國策》·燕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蚌張開殼曬太陽時,長嘴鳥去啄它的肉,被蚌夾住了嘴,互相爭持不下,結果一起被漁翁捉住了,此計的特點是:以靜觀變,隨變而動,使敵人內部互相殘殺,自相削弱。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既不援助,也不魯莽幹涉,靜觀其變化,直到事情發展到有利於自己的地步,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坐收漁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隔岸觀火」之計,是指根據敵方正在發展著的矛盾衝突,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越來越暴露出來的時候,可不急於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使他們達成暫時的聯合,而增強他們的還擊力量。故意讓開一步,坐待敵方矛盾繼續向對抗性發展,以致出現自相殘殺的動機,就會達到削弱敵人,壯大自己的目的。
【計謀案例】
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諸葛亮說服了東吳的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對抗來犯的曹操。當時曹操的八十三萬人馬在長江以北紮下大營,東吳都督周瑜則率領吳軍在長江以南駐紮下來。營軍駐地對岸有一座高聳如長垣的石山突入江賓,上刻「赤壁」兩個大字。以後曹操對周瑜的這場大戰就被稱為「赤壁之戰」。
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瑜用連環計,使不習慣水戰的曹操上了當。曹操把所有的戰船在長江上三、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他以為這樣就可以使他手下的步兵渡江如履平地了。但周瑜的意圖卻是借東南風,火燒曹操那些連在一起的戰船。
戰事開始之前,周瑜請諸葛亮到軍中議事、佔風。接著諸葛亮回到劉備身邊,並和劉備一起登上樊山觀望長江中的火攻大戰。他們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觀察遠處孫權、周瑜同自己的死敵曹操大戰的情況,並利用東吳赤壁大戰的勝利,火中取慄,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
各位看官,走過路過點個關注唄,謝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