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吃餃子是為什麼(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
2023-04-12 09:51:08 1
又快過年了。春節,是合家團圓的時候,我們可以盡情的享受親情,可以徹底地放鬆一下自己疲憊的身心。當然,過年還有一點福利就是吃啦。過年我們可以吃到很多的美食,在各具特色的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起碼北方是這樣啦!那麼你知道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嗎?這個習俗又是什麼時候,如何流傳下來的嗎?且聽我細細道來!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的餃子是與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藥物用來治病。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最早有文獻明確記載是在宋朝,不過那是叫「角子」。從明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大年初一吃餃子的風俗。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扁食這種叫法,如今還有不少地方還在使用。明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說,每到正月初一,皇宮內「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這兩段裡的扁食,指的就是餃子,這種叫法始自元朝,可能是蒙古語中餃子的稱呼。
清代,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得到延續並固定下來。 水餃在清朝又多了一個藝名:煮餑餑,這種稱呼出自滿族,因為滿人將麵食統稱為餑餑,水煮的餃子於是便被稱為煮餑餑。同時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也表明過年吃餃子,在清時已成共俗。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的故事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當然這些都只是神話故事,也都是一種美好的寓意。
吃餃子是很有講究的。首先,過年不吃酸菜餡兒的餃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餡兒的餃子後,來年的日子會過得窮酸。年三十兒晚上要吃白菜餡兒和蘿蔔餡兒的餃子,是說吃了這樣的餃子,人會長得白淨,說話也和氣。包餃子時一定要多有幾個褶子,不能把邊捏成光邊的,其意是不能讓日子過「禿」了。
那麼到底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呢?
一種說法認為,過年吃餃子,是因為餃子諧音交子。按照古代的天幹地支計時方法,夜間的23點至第二天的1點為子時,又稱為子夜,而子夜的 12點,正是子時中間,是新舊兩天的交更時刻。年三十的子夜不僅是新舊兩天的交替點,更是新舊兩年的交替點,所以十二點一到,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之為「更歲交子」。
還有一種說法,在中國北方的語境當中,餃子因為形似元寶而寓意招財進寶,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所以是過年必備的食品。
當然,這個習俗能流傳至今,和餃子本身好吃是分不開的。餃子本身就好吃,民間就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話。
餃子這道美食在吃的意義之上,如今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啊,當你想不起要吃什麼的時候就吃餃子吧!說的我都餓了,走,吃餃子去。
那各位看官,你們那裡怎麼稱呼餃子的?你們喜歡吃餃子嗎?那你們喜歡吃什麼餡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