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喪的風俗是哪裡的(西鄉的治喪習俗)
2023-04-11 22:07:04 1
西鄉的治喪習俗潘煜明/文
在我們西鄉,關於治喪有如下一些習俗。
停屍。舊時,死者咽氣後,家人很快在堂屋內用兩張長板凳(冷凳)擱置棺材蓋,把死者放在棺材蓋上,用被單從頭到腳遮起來,稱為「停屍」。殯葬制度改革後,通常把死者放在租來的冰櫃裡。
報喪。舊時,死者停屍後,孝子於當日上半夜,披麻戴孝、拖嚎竹棒,在專人引領下,由前村到後村,自西向東蛇形折回,挨家挨戶一條腿下跪,稱為「報喪」。每經一戶人家門口,引領孝子報喪的專人大聲吆喝:「孝子磕頭啦!」門內主人馬上回音:「謝謝啦!」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此習俗被廢除。
送信。舊時,向遠方的至親送信,一般郵寄燒角信;向近處的至親送信,由孝子請房族兄弟前往報告出殯日期。如果是出殯之日需穿孝服的至親,送信的人還需帶上白布或現金,讓其備置孝服,稱為「折布」。新中國成立後,向遠方的至親送信,一般是到郵電所打長途電話或發電報。20世紀80年代後,向遠方的至親送信,逐步使用住宅電話或手機。
小殮、燒千張紙、念夜經。死者經擦身、穿衣、化妝後,裝入棺材(或冰櫃),點「長明燈」,供「倒頭飯」,待至親到場跪拜,稱為「小殮」。至親到場後,孝子率家人圍跪在靈柩旁,孝子焚燒「千張紙」,和尚念「發路經」,放「引路焰口」,統稱「念夜經」。現今,念夜經已被地方政府強行廢除。
拋枕、搭喪棚、設靈堂、貼七單。死者去世當日,將死者生前的枕頭拋至屋頂上,稱為「拋枕」。死者去世第二天,大門外搭建的油布棚或塑料布棚,稱為「喪棚」。同日,正屋設為靈堂,正中安放死者靈柩,兩旁懸掛輓聯、挽幛,孝子在靈柩旁守靈。和尚念夜經前用白紙寫七單,貼在牆上,稱為「貼七單」。七單上的內容有:死者的去世日期、時辰,年齡,「回家」日期,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終七日期。
望喪、弔唁。親朋好友聞噩耗後,帶紙、燭,花圈或花籃,到死者家看望,稱為「望喪」。死者出殯日,親朋好友帶被面或禮金前往,向亡者叩拜,稱為「弔唁」。弔唁中,孝子、孝媳走出靈堂,在喪棚裡向親朋好友「下禮」,表示迎接親朋好友。
大殮。安葬死者前,專人開棺蓋,孝子與至親繞靈柩一周,看死者最後一眼。接著,蓋棺蓋,由孝子手捧斧頭跪請死者兄弟(亡母請母親的娘家人,亡父請伯伯或叔叔)「執釘」,以孝子一縷頭髮繞於棺釘上「挽釘」。接著,由「執釘」人把斧頭交給木匠將棺蓋訂牢,稱為「大殮」。
出殯。大殮後,將靈柩從靈堂移至喪棚,所有穿孝服的至親跪在靈柩前,孝女痛哭,孝子由專人引領,繞靈柩三周,邊繞邊「拋嚎糧」。接著,八名抬棺人將靈柩從喪棚運往墳地,稱為「出殯」。出殯中,孝子、孝媳、孝女披麻戴孝,孝子在靈柩前頭頂孝布「背材」(孝布一丈多長,一端由孝子用兩手抓住頂在頭上,一端系在靈柩蓋上),孝女隨送葬隊伍邊緩緩前行邊痛哭。沿途遇友鄰、親戚「留茶」,孝子跪拜接受、致謝。
施行遺體火化後,禁用棺材,大殮、出殯過程簡化。然而,進入21世紀後,死者家屬、親友對出殯(家→火葬場→家)儀式逐步講究,排場攀比不斷升級。初時,送死者去火葬場的人員乘手扶拖拉機或各式混雜車輛,兩名吹手沿途吹奏嗩吶,兩名火銃手沿途開銃。後來,發展成靈車運屍,卡車、手扶拖拉機載運送死者去火葬場的人員,並有專業樂隊沿途奏樂。再後來,有些家庭送死者去火葬場,前有單數摩託車開道,靈車隨後,管樂隊乘敞篷卡車緊隨,送死者去火葬場的人員乘小汽車、中巴車、大客車斷後,浩浩蕩蕩。死者骨灰到家後,再「穿」壽衣,放在棺內,並用舊方式二次出殯。現今,火化後裝棺已被地方政府強行廢除。
逢七。自死者逝世之日起,每過7天稱為「逢七」。逢七,既要用扁食(餃子)供奉死者,還要給死者燒紙錢,稱為「燒七」。參加燒頭七的子女,此後的6個七均不可缺席,稱為「應七」。若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方便回家應七,從頭七起就不參加燒七,稱為「不應七」。六七,最隆重,孝子為客,燒七、放焰口、宴請所有幫助料理喪事的人,均由已出嫁的女兒負責操辦,女兒需自帶油鹽醬醋、菜餚米草等。女兒未出嫁或沒有女兒的家庭,則由已出嫁的侄女或幹女或外甥女或姨侄女操辦。
翻相看碗。六七晩上,操辦六七的女兒要翻「相看碗」。相看碗是上下兩個碗,一個碗口朝上,一個碗口朝下,碗口對碗口合在一起,孝子預先在相看碗內放錢(洋錢或人民幣),擺在死者的牌位前,女兒痛哭一陣後,翻開相看碗的上面一隻碗,獲取相看碗內的錢。如果是幾個女兒,就由幾個女兒平分相看碗內的錢。
回家。七單上有死者「回家」的日期,回家日期是根據生辰八字和死亡時間推算出來的。傳說人亡後,到陰曹地府途經「奈何橋」時,還要回家看一下。回家之日晚,在死者的牌位(或遺像)前供奉茶食水果,燈燭徹夜長明,家人或親朋守夜。一說,亡靈從煙囪回家,煙囪、灶膛、鍋門口需打掃乾淨,火叉、火鉗要挪開。一說,亡靈回家,進門後直接去生前的床鋪,可以在門與床鋪之間鋪上白紙,看是否有腳印留下。進入21世紀後,很多家庭已不行此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