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溼地公園呼吸新鮮空氣(六盤水溼地保護藏智慧)
2023-04-12 03:48:59 1
「在過去,這裡一下雨湖水就是渾濁的,到了旱季又會幹涸,附近山上都是光禿禿的。」站在青山掩映、湖水粼粼的明湖前,六盤水市林業局調研員李德貴頗多感慨。據他介紹,這片溼地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遭到破壞,自明朝就有記載的溼地生態滿目瘡痍。那麼,明湖國家溼地公園又是如何恢復到如今的綠水青山好風光?溼地保護背後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智慧呢?
溼地做城市之肺
明湖國家溼地公園是由河流、庫塘、森林構成的複合溼地生態系統,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中山區明湖村,距市中心僅2公裡。規劃總面積197.7公頃,主要包括龍貴地水庫、窯上水庫、水城河窯上水庫至黨校段、明湖溼地及明湖小山峽(一線天)等。這裡是六盤水中心城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烏江上遊重要支流水城河的源頭。
(明湖國家溼地公園 光明網記者 張蕃/攝)
面對滿眼綠意,難以想像這裡一度石漠化嚴重,本該被森林覆蓋的山丘,曾經中層是耕地、下層的樹被砍光,空氣品質也隨之受到影響。據六盤水市林業局調研員李德貴介紹,「我們六盤水海拔高、氣溫低、土層極薄,導致樹木生長緩慢,一旦遭到破壞,恢復比較困難。」
為了恢復明湖片區的生態,還自然以本來模樣,自2000年後,明湖片區開始退耕還林,經過十幾年來的努力,六盤水人從無到有重新培植起圍繞明湖的森林帶。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工作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根本宗旨,「在培植樹木的時候,我們種植了喬木、灌木、草本,達成喬灌草結合,所以生態比較穩定。現在90%以上都被森林覆蓋了,春天金黃色的山蒼子開花,秋天紅楓層林盡染,已知的野生動物有白天鵝、大雁、豹貓、蛇等50餘種。」
雖然如今的明湖部分片區已經被劃定為保育區,但依然在節假日對遊人開放,使得居民們也能深切體味到大自然的美妙。據了解,六盤水市森林覆蓋率正在以每年2.5%增長,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2%,目前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明湖國家溼地公園嵌於城市中 光明網記者 張蕃/攝)
生物治理,尋求新的平衡
行至明湖小山峽片區,一道筆直的景觀橋高高架起,這是整個明湖溼地公園少有的幾處人工遊覽設施。「我們的溼地公園不像城市公園具有大量的遊樂設施,甚至不提供遊船,要讓溼地自身能夠形成一套自然的水生態系統,這個過程中是不可以有過多的人為幹預和打擾的」六盤水市鐘山區自然資源局正科級幹部何杉參與明湖溼地生態恢復的建設工作多年,他簡潔地總結明湖國家溼地公園的建設宗旨是優先為生態服務,為野生動物服務。
明湖國家溼地公園控制範圍為1200畝,規劃區溼地類型主要是人工庫塘溼地和少量永久性河流溼地。整個公園的建設運用疊水設計讓水流慢下來,並通過前期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吸水植物,吸收水中富營養的氮、磷等,使水體得到淨化,保證溼地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對於此,何杉解釋:「讓自然做工,而不是過多幹預。我們的工作只是為大自然搭建了一個平臺,並起到一定的完善效果。」
在科學的生物治理下,2012年至2015期間,明湖國家溼地公園的鳥類種群開始有了好的變化,禽鳥種類不斷增加、候鳥每年往來遷徙。至2018年,六盤水明湖國家溼地公園入選貴州省第一批省重要溼地名錄。
難能可貴的是,候鳥的到來使得公園有機會面向學生進行科普,再由學生輻射家長,引導更多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園區還努力杜絕遊人向鳥類投食,避免破壞野生動物的食物鏈、影響候鳥遷徙。
以生態為中心的建設理念並不代表著忽視人的感受,明湖溼地公園的綠化在為六盤水市帶來良好的居住環境外,也為居民們帶來良好收益:吸引遊人帶動了周邊的餐飲、住宿繁榮發展;公園在溼地的日常管護方面提供一批崗位,僱用當地居民、貧困戶等參與進來,真正做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光明網記者 張蕃)
來源: 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