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原子質量,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2023-03-30 13:54:48 1
相對原子質量是一種核算原子質量的辦法,因為原子的實踐質量很小,如果人們用它們的實踐質量來核算的話那就十分的麻煩,例如一個氫原子的實踐質量為1.674×10⁻²⁷千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²⁶千克。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數字為相對原子質量。 [1]
中文名 相對原子質量 外文名 Relative atomic mass 別 名 相對原子量 提出者 道爾頓 適用領域 化學
目錄
1 界說
2 開展
3 特色
4 世界規則
5 核算辦法
6 質量概念
7 常用原子量
8 界說差異
界說修改
相對原子質量( )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 原子量為質量單位,符號u,它界說為碳12原子質量的1/12。
開展修改
原子量最早是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來的。他說「同一種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分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分量。」因而atomic weight在中文裡翻譯成了「原子量」。但是當時因為分量和質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因而儘管實踐中獲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對質量,但仍然稱作原子量。
1803年,道爾頓用氫的原子量為1作為相對原子量的基準。
1826年,永斯·貝採利烏斯改為氧原子量的 1/100 為基準;1860年,J.-S.斯塔主張用氧原子量的 1/16 為基準,沿用了很長時間。
1929年,W.F.吉奧克和H.L.江斯登發現天然氧中存在著O、O、O三種同位素,它們在自然界的散布不完全均勻,因而用天然氧作為原子量基準就欠妥。後來物理學界改用O的1/16 作為原子量基準,化學界還沿用本來的基準,從此原子量出現兩種標度,1940年世界原子量委員會確認以1.000275作為兩種標度的換算因子:物理原子量 = 1.000275 × 化學原子量。存在兩種標度必定常常引起混亂。
1959年,在慕尼黑召開的世界純粹暨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簡稱IUPAP)上,德國J.H.馬陶赫主張C=12.0000作為原子量基準,並提交世界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考慮,後者於1960年承受這一主張。1961年,在蒙特婁召開的世界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上,正式經過這一新基準。1979年,由世界相對原子質量委員會提出原子量的界說。
特色修改
當咱們核算一個水分子質量是多少時,就會發現核算起來極不方便。若是核算其它更雜亂的分子質量時那就更麻煩了。因而世界上規則採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表明原子、分子的質量聯繫。相對分子質量在數值上等於摩爾質量,但單位不同。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是「1」 ,而摩爾質量的單位是g/mol。
世界規則修改
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份,(碳原子有好幾種,其中有一種碳原子它的原子核中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加起來是12,所以把它稱為碳-12。當然還有其它如碳-14等,它含有8個中子和6個質子加起為14。世界上之所以要選用碳-12而不必碳-14是因為當選用碳-12原子作標準時,其它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都挨近整數,便於記憶與使用)。那每一份的質量便是:一個原子的質量/(1/12×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一個原子的質量/1.661e⁻²⁷kg。
核算辦法修改
(1.993e⁻²⁶)/12=1.661e⁻²⁷千克。然後再把其它某種原子的實踐質量與這個數比較後所得的成果,這個成果的數值就叫做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如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求法為:(2.657e⁻²⁶)/(1.661e⁻²⁷)=16(約),即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16,咱們在核算時就採用16。這樣就要簡潔得多。
其它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也是按相同的辦法核算的。
相對原子質量的世界基本單位是1。
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是以一種碳原子(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一種碳原子即C-12)的質量的1/12(約1.661e⁻²⁷kg)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的比值,便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該原子一個原子的實踐質量(kg)=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x一個碳-12原子實踐質量的1/12(kg)ne。
1mol物質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單位一般為g/mol。
一種原子(分子,離子)的摩爾質量在數值上等於其相對原子質量(式量),但請注意:只有當該原子、分子、離子的摩爾質量的單位為g/mol時,才契合本規律。
公式
由「原子的質量首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能夠得到核算相對原子質量的推導公式:
相對原子質量
=某種原子的質量/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
=原子核質量+核外電子質量/[(1/12]mC
≈原子核質量/(1/12)mC
=質子的質量+中子的質量/(1/12)mC
=[質子數*一個質子的質量+中子數*一個中子的質量]/(1/12)mC
=[質子數*(1/12)mc+中子數*(1/12)mC]/(1/12)mC
=質子數+中子數
注釋:
①:質量
②:碳原子元素符號
③: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大約持平,且質子的質量大約為碳原子質量的1/12,故得出此公式.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不能作為核算公式)。
符號: 概念與元素氬(Ar)不能混淆。
相似算法
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不行作為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