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是哪裡?最後為誰所得?
2023-03-30 17:09:28 2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但是有一塊兵家必爭之地,那就是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與現在湖北省內的荊州可不一樣,三國荊州有七個郡,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兩省以及河南省南陽市、廣東省韶關市、廣西省桂林市、貴州省東部部分領土,面積大到難以想像。荊州為什麼會是兵家必爭之地呢?有什麼優勢?最後為誰所得?來和51區小編看看吧!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這裡也是三國時期的必爭之地。
荊州有七個郡,洞庭湖以北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洞庭湖以南是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荊州疆域包含了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全境,以及河南省南陽市、廣東省韶關市、廣西省桂林市、貴州省東部部分領土,幅員遼闊。
荊州以洞庭湖為切割線,分為湖北三郡和湖南四郡。
湖北三郡
南陽郡相當於南陽盆地範圍,位於伏牛山、武當山、大洪山、桐柏山、方城山脈之間。當時的南陽郡,不僅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還包括湖北襄樊市。今天河南與湖北的界限,在新野與襄樊之間。
三國時期,圍繞南陽郡的爭奪異常激烈。自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後,袁術實際控制南陽郡,但董卓任命的新荊州刺史劉表,從南陽郡割據出襄陽和樊城。後來張濟、曹操、關羽等勢力也相繼進入南陽,關羽水淹七軍,就是攻打襄陽樊城的戰爭。
襄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蒙古南宋時期,襄樊更成為南宋的一個頂梁柱,襄樊在南宋存,襄樊城破南宋亡國。
南郡位於大巴山、荊山、桐柏山、洞庭湖之間,在整個南方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春秋戰國楚國都城,就在南郡的江陵(楚國稱為郢[yǐng]都)。
三國時期,劉表在江陵訓練水師,他可能沒想到,這支龐大的艦隊,最後是被一把烈火燒掉的。南郡在劉表、曹操、孫權、劉備之間數度易手,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就是借南郡。
江夏郡,東有鄱陽湖,西有洞庭湖,北有大別山,南有幕阜[fù]山,中間從長江穿過。再不懂地理的人,也能看出這是個好地方。如今的江夏郡,以武漢為中心,成為華中地區的核心地區。
三國的赤壁大決戰,就發生在江夏郡。此戰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大格局,沒有赤壁那一把烈火,就沒有三國。
湖北三郡中,南郡和江夏郡所在的江漢平原,構成了湖北省的主體,南陽郡的襄樊也歸屬湖北省。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九頭鳥是楚人膜拜的九鳳神鳥,這句諺語說明了湖北人的霸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是楚國先人留下的遺訓,湖北人普遍能吃苦,擅實幹。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湖北人好鬥、勇猛、他們「不服周「,他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湖南四郡
湖南的地形,簡單地講,三面環山,一面朝水。東面是羅霄山脈,西面是貴州高原,南部是南嶺,北面是長江與洞庭湖。
湖南東面的幕阜[fù]山、九嶺山、羅霄山組成羅霄山脈,是湖南與江西的天然分界線,戰國時期楚國止步於此,未能成功滲透入江西省。革命聖地井岡山在羅霄山脈中斷,即使在熱兵器時代,幾次圍剿井岡山也都失利了,足見此山之險。
貴州高原,是湖南與貴州的天然分界線。再加上湖南東北部北部的武陵山脈,中部偏西的雪峰山,構成另一個地理版塊湘西地區,這裡少數民族眾多,民風民俗與湘江流域差異較大。
南嶺是湖南與廣東廣西的天然分界線,戰國時期楚國未能進一步南下。秦始皇時期,秦軍以滅六國的威勢南進,結果主帥屠睢陣亡,數十萬大軍也差點在這座山脈中全軍覆沒。
洞庭湖,古時稱為雲夢澤,方圓千裡之內,儘是湖泊和沼澤。後來雲夢澤演化為洞庭湖,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裡,到近代仍稱「八百裡洞庭」,可惜今天的洞庭湖縮水嚴重,只剩2000多平方公裡。
湖南的母親河是湘江,也是湖南簡稱湘的原因。湘江位於湖南中部偏東,其之流瀏陽河、祁水、白水、淥水、溈水、舂陵水、外加直接流入洞庭湖的沅江、資水、澧水、汨羅江,構成了湖南省水網和人口分布格局。
貴州高原、羅霄山脈、南嶺、長江洞庭湖,三山一水,勾勒出湖南省整體地形。
漢朝的湖南屬於荊州,荊州七郡,洞庭湖以北有三郡,洞庭湖以南的湖南則有四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長沙的名稱沿用至今,武陵是今湖南省常德市、零陵是今湖南省永州市、桂陽是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
湖南省有湘西、湘東、湘南、湘北四大地理版塊
湖南省中南部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雪峰山,此山與貴州高原、武陵山隔出的這個地理板塊稱為湘西,張家界、吉首、懷化都屬於湘西,湘西也就是漢朝的武陵郡。春秋時期楚國勢力範圍擴張至此,這裡有許多少數民族,民風民俗與湖南其他地區有天壤之別。
有湘西就有湘東,以長沙為核心,包括今天的株洲、湘潭等地,都屬於湘東範圍,這裡是湖南省的腹心地帶。
湘北指洞庭湖範圍,以嶽陽為核心的地帶。三國時期的巴陵,便是今天的嶽陽。嶽陽是長江中遊交通要地,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寫紅了嶽陽樓,令此城此樓名揚天下。
湘東與湘北,長沙嶽陽一帶,是漢朝的長沙郡範圍。
邵陽、永州、郴州、衡陽這個區域,稱之為湘南。
衡陽則有一座著名的山,五嶽之一衡山。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門,再往南便是廣東省韶關市。衡陽、郴州、韶關這一線,也是鐵路京廣線上的一段,漢朝稱為桂陽郡。
邵陽、永州和廣西省的桂林,組成了另一個郡零陵郡。
湖南最重要的一個郡長沙郡
長沙郡地處湘江中下遊的長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名城。秦漢之交,戰國時期吳國宗室後代吳芮[ruì],在秦朝鄱陽縣任縣令。陳勝吳廣起兵後,吳芮起義,被項羽封為衡陽王,吳芮的女婿英布封為九江王。後來吳芮與英布投向劉邦,吳芮封為長沙王,英布封為淮南王。
吳氏長沙王,到第五代便後繼無人,長沙王被廢除。很快漢景帝封第六子劉發為長沙王,一直到王莽篡漢,當時的長沙王劉舜被廢。東漢開國後,光武帝劉秀本人,就是長沙王劉發之後。光武帝起初封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後因某些原因將長沙王降封為臨湘侯,漢朝從此不設長沙王。
湖南人有南方人少見的耿直豪爽,他們張揚剛烈,脾氣有點爆,性情有點急,女人愛吵架,男人愛打架。
湖南人這種性格特質,理應成為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可惜整個古典時期,中國戰爭的重心都不在長江以南,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再加上陝西,這些地方才是戰爭頻發區,湖南人並無用武之地。此外整個湖南被三山一水環繞,普通人僅憑藉兩條腿,是不可能走出湖南的。
將湖南人戰鬥力引爆的,是曾國藩。他組建的湘軍,幾乎以一己之力,殲滅太平天國。若不是湘軍能戰,清朝可能提前半個世紀就滅亡了,正所謂「無湘不成軍」。
抗日戰爭期間,阻擊日軍成果最大的一戰便是長沙會戰。四次長沙會戰,消滅日軍超過二十萬,不僅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也成為抗日戰爭的勝負手,正所謂「湘人不倒,華夏不傾」。
新中國成立後,十大元帥中,彭德懷、賀龍、羅榮桓,三人來自湖南。十位大將中,湖南獨佔六席。五十七位上將中,湖南佔十九位。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湖南人之能徵善戰。
荊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荊州最後為誰所得?
1.襄陽在劉綜投降後(即赤壁開打前)一直被魏曹霸著
2.赤壁之戰後不久,蜀國在諸葛亮統帥下奪取南郡4城--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吳國在周瑜統帥下攻佔了魏過的江陵
3.劉備想「都督」,問吳國「借」得江陵,就是所謂的「劉備借荊州,一直沒回頭」,其實江陵只是荊州其中一部分,「都督」「借」2詞的解析詳見易中天的評三國
4.劉備入蜀後,關羽水淹七軍前,吳國向蜀「討」回「荊州」,蜀不肯,吳武力相逼,是時剛好漢中被魏所得,蜀感到威脅,只好跟吳妥協,讓出桂陽,長沙一帶
5.夷陵之戰後,吳打爆蜀,蜀完全退出荊州
6.大意失荊州是被東吳孫權所奪。三國最後被曹操所統一國號魏
7.司馬炎奪得魏國,建立晉朝,荊州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