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023-04-14 05:43:23 1
詞作者:蘇軾
彫瑞篆刻創作於2015年7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 (宋) 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為蘇洵長子,蘇轍(子由)之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此詞作於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當時,東坡為避開汴京的政治風波而在密州做官,其唯一的親人弟弟子由則遠在齊州任掌書記。中秋之夜,處在政治上失意及與親人離別之中的東坡,不免有感於懷,故作此詞。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子由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闋反映執著人生,下闋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東坡詞的典範之作。
無錫惠暢書畫院常務副院長王富琛先生題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