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樂器(文藝復興時期的神秘樂器)
2023-04-14 09:59:56 1
不管你喜不喜歡這樣的一個樂器,反正我聽完被深深吸引住了!
廢話少說,先看視頻聽效果。J.S. Bach- Prelude in C Minor "pour le luth" BWV 999
David Tayler
這個樂器名為長頸魯特琴(archlute)是魯特族的彈琴樂器。
在歐洲的巴洛克時期,作為通奏低音樂器和獨奏樂器被使用。
長頸魯特琴的前身是魯特琴。
魯特琴大約起源於紀元前4000年左右,位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蘇美文化,
最初的魯特琴是依小型的胴體加上一支長的棹柄,
琴身系上二根弦,在棹柄上也有多數的把位,
蘇美人稱它為Pamdle,希臘人叫它為Pamdlra,
明顯的看來,希臘的Pamdlra是從蘇美人傳入的。
不過最早傳入歐洲的魯特琴,是因為十字軍東徵,
由阿拉伯人傳入的,當時在阿拉伯國家稱作「詩琴」(Luth),
意思亦是「木料」。
詩琴傳入歐洲的西班牙之後,
很快地受到青睞。
而魯特琴傳入中國卻在張騫通西域的時候,
大約公元前一百多年,
傳入我國的是古代波斯(今伊朗)及印度的魯特琴,
中國稱之為「琵琶」。
搜嘎~
長頸魯特琴歷史上首先被認為是作為流浪者出現的。
在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人們為了擴展魯特琴的低音區,
便將文藝復興魯特琴的後彎的琴頭
替換為一個超長琴頸和一個附加的弦軸箱,
以安裝更長且發音更低的琴弦。
大魯特琴就如此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