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一生僅寫了六首詩(史冊裡的山西名人)
2023-04-13 23:54:35
唐代開元年間,有三位各擅詩名的大詩人從全國不同地方會聚一處,又共同來到一所酒樓,邊聽梨園女憐彈曲歌詩,邊高談闊論、飲酒作樂。他們相約如有伶人唱到自己的詩篇,便舉箸於壁上作記,最後再以各人被演唱詩篇的情形定詩名之高低。結果,女伶中最美麗脫俗的一位所演唱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畫像
這就是所謂「旗亭畫壁」的典故,見載於唐代河東人薛用弱的《集異記》。除王之渙以外,其中所提到的另兩位詩人是高適和王昌齡。由此可見,王之渙的詩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確實有著很高的地位。
王之渙於公元688年出生於并州晉陽,其時正值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盛唐時期。因為祖上四五代以來均有人做中下層官吏,受這種家風的薰染,「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的王之渙曾經也有意於仕途,不料卻從來未能考中進士,後來雖以四門學生的身份,被薦得擔任冀州衡水主簿,但因生性耿直,不善逢迎,最後竟遭人嫉陷,憤然去官,開始了一種萍蹤不定的漫遊生活。
王之渙的藝術形象
王之渙從小就聰穎過人,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唐人靳能在為其所作的《墓志銘》中即稱讚說:「幼而聰明,秀髮穎悟。不盈弱冠,則究文章之精;未及半年,已窮經義之奧。」去官之後,王之渙在黃河兩岸的廣大區域內到處遊歷,了解了很多的社會現實,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加之與高適、王昌齡等同時代的詩人常相交往,相互砥礪,他的胸中便湧出了無限的詩情。這大概正應了所謂「悲憤出詩人」的著名論斷吧。
王之渙《涼州詞》
王之渙「歌從軍,吟出塞」,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他的詩也以邊塞詩最為引人入勝。「旗亭畫壁」故事中所提到的《涼州詞》,就是王之渙邊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以塞外雄偉壯觀、荒寒險要的背景與羌笛所吹奏的《折楊柳》樂曲相互映襯,透露出徵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現了對戍卒的深厚同情,也藉以斥責了為擴大疆土窮兵黷武,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詩的境界之廣大,意蘊之豐富,格調之高逸,堪稱唐代邊塞詩的絕唱。
王之渙的另一首名作是《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五言絕句用寥寥二十個字,寫出了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全詩詩思高遠,給人以深深的啟示。
王之渙《登鸛雀樓》
從「旗亭畫壁」的故事來看,王之渙的詩歌創作應該是很豐富的,在當時也流傳極廣,正像人們所稱頌的那樣,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遺憾的是,他的詩篇留存下來的卻非常之少,在《全唐詩》中僅能看到6首。這對後世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