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十大黃氏祖墳(鎮館之寶黃氏河源龍)
2023-04-14 05:19:46 33
●在河源發現的恐龍化石。
●博物館模擬的恐龍生活場景還原。
●恐龍的足跡化石。
在河源恐龍博物館,有一件「寶貝」被視為鎮館之寶,它便是那一塊被命名為「黃氏河源龍」的恐龍化石。它是以該化石的發現者、原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黃東的姓氏而命名的。「黃氏河源龍」後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這是廣東省唯一被列入此保護等級的化石。
館藏恐龍化石十分豐富
除了恐龍蛋化石,河源恐龍博物館館藏還包括9具竊蛋龍類黃氏河源龍化石個體、1枚霸王龍類牙齒化石、1具大型蜥腳類恐龍頸椎化石、1具蜥腳類恐龍肋骨化石、1具蜥腳類恐龍肱骨化石、1具鳥腳類恐龍趾骨化石、1具鸚鵡嘴龍恐龍骨骼化石。其中黃氏河源龍是南方發現竊蛋龍類化石的新屬新種,對研究鳥類起源是一重要佐證。此外,河源恐龍博物館還館藏有南雄龜頭骨及龜板化石、菊石化石、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牙齒化石等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種類豐富,包含了不同時期,不同種類,是研究地球演變和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的寶貴資源。
「黃氏河源龍」出土於1999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呂君昌博士通過多年的修復和研究,於2002年12月在美國著名雜誌《脊椎動物古生物學》(JVP)第四期發表的《記中國南方晚白堊世一新的竊蛋龍》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9具恐龍化石為「黃氏河源龍」。文中說明「黃氏河源龍」為竊蛋龍科新屬新種,屬名河源指化石產地,種名贈給在這些化石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河源市博物館原館長黃東。「黃氏河源龍」化石為竊蛋龍的鳥類地位提供了標本。今後全世界新發現和研究這種恐龍都將以「黃氏河源龍」命名,標誌著河源恐龍的研究成果已走向世界。
三位一體的「龍蛋共生地」
2003年,河源又成功發現恐龍化石腳印,成為世界上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腳印「三位一體」的「龍蛋共生地」。
在位於東江河畔的河源石峽恐龍遺址保護區,如今還埋藏著恐龍骨、恐龍蛋以及上百個恐龍腳印。《河源恐龍記》中描述河源出土的「黃氏河源龍」是一個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徵,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徵的新品種,成為白堊紀時代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生物。2003年12月28日,河源市再次挖掘出部分恐龍骨骼化石。經確認,與「黃氏河源龍」屬同一整體。
據了解,目前保護起來的河源恐龍遺址公園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大遺址公園,在保護區範圍內,裸露和蘊藏的恐龍化石資源非常豐富,除保留24窩100多枚裸露的恐龍蛋化石外,還有8組近200個恐龍腳印化石。
恐龍滅絕之謎或能從中破解
恐龍是所有陸生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溼,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1億多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至少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了。
關於恐龍滅絕的猜想五花八門,一直未有定論。河源恐龍博物館業務人員大膽猜想,目前河源發現的一萬多枚恐龍蛋沒有找到一枚有胚胎的,可能是當時恐龍的出生率很高,導致不會有死胚胎的化石。「出生率高就形成一個問題,可能是當時恐龍出生的雌雄差別很大,如果河源當時的氣溫比較高,導致當時出生恐龍都是雄性的,會不會因為生殖問題導致了河源恐龍的滅頂之災呢?」
從目前進行的鱷魚研究發現,原生環境溫度一般在27℃-34℃,溼度一般60%,最適溫度為32℃。如果溫度在25℃以下,鱷魚的活動性明顯下降。而鱷魚一般在28℃-30℃環境下孵化的幼體是雌性,32℃-35℃環境下孵化出來的一般是雄性,「如果當時河源在一定時間段內都是這樣的高溫,可能導致孵化出來的恐龍絕大部分是雄性,而引發河源恐龍王國的滅頂之災。」這種假設很大膽,但什麼樣的猜想都有可能,關鍵是要從這些億萬年前保存下來的化石中找到答案。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呂君昌博士通過對「黃氏河源龍」的研究,將「黃氏河源龍」的恐龍骨骼結構做出了模擬圖:「黃氏河源龍」長得像鴕鳥,體長2至3米,重約200斤,上下頜均無牙齒,具有鳥類的生活習性。他認為,大批恐龍相繼滅絕時,「黃氏河源龍」試圖離開陸地向空中發展,從而演化成飛鳥,這一結論也得到國內外恐龍研究專家的認可。呂君昌表示,他將進一步對「黃氏河源龍」的年齡之謎作出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