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棚走訪記(幸福像花兒一樣)
2023-04-16 04:57:13 2
遼寧大棚走訪記?新華社瀋陽1月9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2020年的第一場雪悄然而至,位於遼寧省西部的凌源市東城街道的房申村一片銀裝素裹雪落知寒意,但張利榮家的花卉大棚裡卻暖意融融3萬株鬱金香含苞待放,密匝而整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遼寧大棚走訪記?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遼寧大棚走訪記
新華社瀋陽1月9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2020年的第一場雪悄然而至,位於遼寧省西部的凌源市東城街道的房申村一片銀裝素裹。雪落知寒意,但張利榮家的花卉大棚裡卻暖意融融。3萬株鬱金香含苞待放,密匝而整齊。
挑選、打花、綑紮……張利榮在棚裡熱火朝天地忙活著,正值花蕾期的鬱金香最適合售賣。「按今年的行情,這一棚就能掙個兩三萬元。」絲絲縷縷的花香中,張利榮笑得一臉幸福。
好日子總是來之不易的。
2010年,丈夫範振軍因為患上癲癇和腦血栓一病不起,一家四口原本紅火的日子一下如墜冰窟。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兩個女兒先後輟學,但高昂的藥費依然使張家壘起債臺。
轉機始於2016年,因病致貧的張利榮家被房申村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二年,村黨總支書記於上協調凌源市總工會,幫扶張利榮2萬元,鼓勵她通過種植花卉脫貧。
凌源具有發展設施花卉產業的先天條件。這裡冬季陰雨天少、光照充足,溫室白天能大量蓄熱,晚上在不加溫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滿足百合、鬱金香等花卉的生長需要。
張利榮動心之餘卻也難免猶豫。沒有技術、沒有經驗,家裡的菜地也沒經過肥料餵養,這花,能種得活嗎?
搖擺不定之時,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科技特派團和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主動為張利榮提供了技術支持,凌源市潤翔花卉專業合作社也幫扶了價值2000多元的花卉種球。
這像是一劑定心丸。張利榮決定豁出去了,試上一試!
2017年7月,張利榮種下了第一茬「西伯利亞」百合花。摸索著學習,忐忑中前進,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四個月,張利榮的第一茬百合掙了近4萬元,一下就實現了脫貧。「心裡特別高興,就是那種不吃飯都飽的感覺。」回憶起靠種花掙到第一桶金的感受,張利榮仍然激動地雙眼放光。
這幾年裡,張利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種花「套路」:一茬鬱金香、一茬百合、一茬小菜,再休息兩個月給地消毒。一年下來,能有七八萬元進帳。「大家看我掙著錢了,之前那些不敢嘗試的人也全都開始種花。」張利榮說。
於上介紹,房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3戶、23人,已經在2019年全部脫貧,除個別外都是依靠花卉種植實現的。
在這片以寒冷著稱的黑土地上,「溫室花朵」如此大放光彩,離不開科技的保駕護航。
2007年起,在遼寧省科技廳和凌源市科技局的領導下,省農科院花卉科技特派團紮根凌源,引進百合、鬱金香、菊花、玫瑰等200餘個花卉品種,篩選適合凌源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並示範推廣配套栽培技術,累計推廣花卉種植面積15萬餘畝,增加經濟效益30億元,直接帶動上千戶農村貧困戶脫貧,並大力扶持花卉龍頭企業和合作社。
科技攻關推動了優良品種引進和配套栽培技術提升,造就了我國北方最大的球根花卉產區,為凌源贏得了「中國百合第一縣」和「北方花都」的美譽。目前,凌源花卉實現周年供應北京、上海等城市,深受消費者青睞。
遼寧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郎立新說:「下一步,花卉科技特派團將繼續提高花卉生產組織化、鮮切花的產品質量、加快種球國產化進程等,支撐凌源花卉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張利榮也琢磨著要提升自家大棚的花卉品質——更高的品質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價格,她想多掙點錢。「熬過最難的時候了,想給我兩個女兒開個美甲店。」張利榮有點哽咽,唇角上揚努力掩住眼中的淚光。她別過頭看向地裡,亭亭而立的鬱金香還稍顯嬌嫩,但每一株花蕾散發的,都是幸福的香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