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借鑑哪些東西(樣板戲為什麼是這八個)
2023-04-15 14:34:42 2
樣板戲借鑑哪些東西?六、七十年代我囯陸續推出的樣板戲總共有二十餘個,但1967年以前推出的的第一批樣板戲是八個"八個樣板戲"的說法,是1967年人民日報的一篇重要文章中提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樣板戲借鑑哪些東西?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樣板戲借鑑哪些東西
六、七十年代我囯陸續推出的樣板戲總共有二十餘個,但1967年以前推出的的第一批樣板戲是八個。"八個樣板戲"的說法,是1967年人民日報的一篇重要文章中提出來的。
這第一批的八個樣板戲是:5個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2個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一個交響音樂:《沙家浜》。
很多人只知道當年有八個樣板戲,但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什麼只有這8個戲能夠入選第一批的樣板戲,而不是其他的戲?這裡面有些什麼講究?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分析一下這第一批的八個樣板戲,就會發現兩點;
1、在題材內容上,第一批樣板戲要涵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的革命鬥爭,簡言之,第一批樣板戲合起來要形成一部簡明的中國共產黨革命鬥爭史。
由於京劇《沙家浜》與交響音樂《沙家浜》在題材內容上重複,因此,第一批八個樣板戲只有七個題材內容,其中:
《紅色娘子軍》,反映了紅軍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
《沙家浜》、《紅燈記》,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其中,《沙家浜》反映的是軍事戰線方面的鬥爭,《紅燈記》反映的是地下戰線方面的鬥爭;
《智取威虎山》,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
《白毛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的反封建鬥爭,以及土地改革時期的革命鬥爭;
《奇襲白虎團》,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時期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鬥爭;
《海港》,反映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修防修鬥爭。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8個樣板戲7個題材內容,各個歷史時期都講到了,軍事戰線、地下戰線都講到了,反帝、反封建都講到了,還講到了新歷史時期的反修防修。從當時的角度看,內容全面嗎?還有什麼重大遺漏嗎?
2、從藝術形式上,第一批樣板戲必須體現毛主席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方針,即改革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為反映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服務;改革外國優秀的藝術形式,為反映中國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服務。
中國傳統的戲劇劇種有1500多種,其中,藝術水平最高的當數京劇,同時,宮庭化傾向最嚴重,因而也最難改革的,也數京劇。我們知道,第一批的八個樣板戲,有5個是京劇,這就意味著是把改革京劇作為了改革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突破口。只要京劇改革取得突破、取得成功,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將成功經驗推廣於其他的中國傳統戲劇劇種。七十年代時,我國也是這樣做的。
作為"洋為中用"藝術方針的體現,入選第一批樣板戲的有兩部芭蕾舞劇和一部交響音樂。其中,《紅色娘子軍》的藝術改革最為成功,編導和演員甚至在該劇中創造和使用了一整套中國特色的舞蹈語彙,以取代西洋舞蹈語彙,如倒踢紫金冠、跪轉,等等。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也就能解釋第一批樣板戲形成過程中的幾個疑點了:
1、1964年的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匯演中,為什麼只選中了《智取威虎山》和《奇襲白虎團》?
1964年的那次全國京劇現代戲匯演,國務院的補充通知說,不管是戲的演出水平好壞,只要是演現代題材的,都可以來京參加匯演。這明顯是為第一批樣板戲搞海選的。
那次匯演中一共演出了來自各地的36部現代戲。其中,獲得評委和觀眾一致好評的戲不少,如《六號門》、《節振國》、《黛諾》、《審椅子》等,還有後來作為樣板戲被推出的《杜鵑山》、《龍江頌》等。為什麼這些好戲當時都不能入選第一批樣板戲,倒是評委和觀眾反應平平、當時演出水平也不高的山東京劇團的《奇襲白虎團》入選了第一批樣板戲?原因很可能就是:該劇是參加匯演的劇目中唯一一個反映抗美援朝和反帝題材的。
據說,在該次匯演中,《智取威虎山》得到的評委和觀眾的評價相當差,完全不是我們後來看到的那個樣子,在匯演中是被評為三等的。之所以能入選第一批樣板戲,很可能也是由於題材的原因。我們後來看到的《智取威虎山》,那是入選樣板戲後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才形成的。
在此次匯演前,已有兩部戲進入了第一批樣板戲,那就是《紅燈記》和《沙家浜》,由於這兩部戲都是抗日題材的,因此,這次匯演中出現的抗日題材的戲,如《節振國》等,即使再優秀,也與第一批樣板戲無緣了。
2、交響音樂《沙家浜》為什麼能入選第一批樣板戲?
這部戲在老百姓中間反響不大。在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看來,這部戲無非是交響樂隊演湊 京劇《沙家浜》唱段,沒什麼看頭。
其實,這部戲最初只是出於中央交響樂團一個普通團員的建議,他在開會時建議說,我們可以這麼搞一下,"這樣可以出一個節目″。可能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建議的這個"節目″,居然被列入了樣板戲。究其原因也很簡單,這個"節目″涉及到一種很重要的西洋藝術形式-----交響音樂。如果第一批八個樣板戲中能夠體現"洋為中用″方針的只有兩部芭蕾舞劇,未免顯得太單薄了一點。
3、《海港》被列入第一批樣板戲,是按圖索驥的結果。
《海港》也許是最後一個被列入第一批樣板戲的。當其他7個樣板戲都確定下來以後,還差最後一個,在題材內容上的要求是: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反映階級鬥爭或反修防修內容的、還要工人題材的。在1964年參加匯演的京劇現代戲劇目中,找不到符合這樣題材要求的劇目。怎麼辦呢?只好再一次跑上海去找本子。
上海方面按這個題材要求,按圖索驥,推薦了淮劇《海港的早晨》。於是,那位親自以普通人的身份,到劇場售票處買了一張戲票,觀看了這部戲。這就算是審查通過。
至此,第一批的八個樣板戲最終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