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開元寺記(遊中山寺記)
2023-04-15 07:27:06 2
中山寺居於蒙陰縣坦埠鎮政府駐地西北中山之中。從坦埠鎮故縣村,沿山路向西北行五六裡至中山村,此村因中山而得名。駐足村邊,舉目仰望,山間綠樹環繞 ,遮蔽成蔭,遙相眺望,山色皆為黛墨,此乃中山也。
中山之名源於一「中」字,蓋其西抵泰山,東距浮來,各相間百許裡,故得「中山」之名。山中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藤蘿纏繞,郁郁青青。唐朝年間,有僧人募捐錢財,於其半腰平曠之地建一寺,寺隨山而得名曰中山寺。 鼎盛之時,寺院規模宏大,僧人達五百餘人,堪比嵩山少林,寺內香火旺盛,「年年有盛會,鄉鄉有客來」,又因蒙陰乃古之九州通衢之地,坦埠處三縣交界,故中山寺遠近聞名。古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唐有白樂天遊中山寺,徘徊不去,棲息數月,並吟詠數詩,題於響石之上;宋文豪東坡先生亦來此一遊,留有詩篇。今正殿前仍有數碑刻立於寺中,乃二人之遺篇也。傳寺內有一大怪石,空透玲瓏,扣之硜硜然,名曰「響石」,宋真宗皇帝為之建棲真亭,亭內立御製響石碑,今響石及碑不知何處也。
從中山村邊沿山間林蔭小道向北行二三百步至中山寺門前。寺門前之地不大,約方圓一二百平。門前有兩棵巨槐,高十數丈,粗四五人方可合圍,相傳植於唐宋年間,距今亦有一千餘年。古槐枝幹蒼老遒勁,枝繁葉茂,其一槐雖遭風吹雷擊,僅餘半段,然猶蒼翠。門前又有數株百年楸樹、平柳。中山寺門樓四角若翼,飛簷鬥拱,簷下一牌匾,題名曰「中山寺」三字,蒼勁有力。兩側楹聯,上書「寶殿映祥雲三聖靈光耀天宇」,下曰「佛門逢萬世八方善士皈大同」。
拾級而上,邁過門檻,目及一方玄關,無字亦無圖;望左右兩側則為鼓樓與鐘樓,佛家晨鐘暮鼓,蓋一天之始終。鼓樓之鼓乃新鼓,今人所為;鐘樓之鐘,乃金大定年間所鑄,重約二千餘斤,鍾之上鑄龍形獸鈕蒲牢,懸掛梁上,今扣之仍清脆嘹亮,聲振數裡。此鍾所鑄一雄一雌,隨洪水溯遊而下,兩鐘相撞:一曰嵩山,一曰中山。故一往少林寺,一駐中山寺,此乃傳言,不可考據,說笑而已。中山寺因有此鍾,故又名曰鐘山寺。
繞過玄關,步入中庭,庭院內古樹參天,既有千年漢柏、亦有千年銀杏。寺內漢柏,甚是怪異,根若蓮瓣狀,不知何故?難不成千年來受佛祖點化而為。大殿前右側有一百年紫藤,繞於一枯死古柏之上,鬱郁青。至若春時,紫藤花開,必是一樹煙紫,似綢如瀑,甚是壯觀。
庭間鑿一方池塘,其上架一拱橋,塘內養一池蓮藕,放幾頭錦鯉。紅白蓮花,交相輝映;魚翔淺底,遊戲蓮間。可謂:「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此誠入畫之景也。
步入大殿,釋迦牟尼佛像端坐在上,其左右為兩弟子,大殿左右兩側塑各塑十八羅漢像,形態各異,甚是威嚴,繞到大殿後面則為觀世音菩薩等佛家塑像。
出大殿門,向右方去,此處為文昌殿。每每遇升學之時,學子及家人必來此祈福。據傳甚是靈光,無可言喻也。殿前植一千年古銀杏樹,枝縛數千萬紅綢條,上書學子祈求之願也。樹結一圓子,色白,故名曰白果,故有「應求必果」之美名也。
中山寺正殿之後,為新修大雄寶殿,殿前左右兩廂有財神殿、三聖殿及地藏殿。
出中山寺門左轉,便見古槐一棵,槐下二石刻,形似龜,一長一方,名曰贔屓,傳為龍之六子,力大無窮,好負重,常為碑座。今贔屓猶在,而碑不知何處也。
雨中之中山,別有一番情趣。山上煙雨濛濛,雲霧繚繞;山間飛瀑流泉,怒濤翻雪;腳下流水潺潺,掬水留香,此時山亦因水而有靈也。
寺廟周圍群山環繞,林木蓊鬱,自成一閉環之所。夕陽西下之時,寺之北山有神奇之景顯現,宛若佛光。此時,青山之巔,七彩霞光,鋪滿天空,照亮山谷,蔚為壯觀。此景譽為「中山晚照」,乃蒙陰古八景之一,亦列沂州八景之一。此景少有人見,可遇而不可求,或僅待有緣之人也。
山寺經風雨,歷興衰,雖人事皆非,已無鼎盛之榮,卻載悠悠之歷史,見千古之興衰。今山寺為旅遊之勝地,養生之所處,實乃人世之仙境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