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雪夜拜訪趙普是為何?一心想著天下
2023-04-01 15:08:33 1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長河中,由篡位而來的政權大都短命,唯有宋朝例外,而且在其鼎盛時期,經濟、文化和科技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被今人評為最想生活在其中的十大歷史王朝之一。大宋的開創者正是趙匡胤。他的傳奇經歷和雄才大略,向來被後人津津樂道。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趙匡胤的歷史。

當時,趙匡胤29歲,任職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他十分讚賞王樸的深謀大略,更欽佩周世宗的果斷決策,現在,當他也像當年周世宗那樣矢志統一的時候,多麼渴盼能有王樸這樣的近臣為他出謀劃策!遺憾的是,斯人已去,往者已矣,趙匡胤的心頭不免襲上幾分傷感,幾分落寂。在趙匡胤眼裡,後周臣僚,也即昔日的同事中,能得到他敬重的人不多,而王樸卻是一個。趙匡胤曾坦言:「此人若在,朕不得著此袍。」老辣的趙匡胤對王樸如此敬畏,在統一問題上,對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戰略,不會意氣用事地將它完全捨棄。特別是他作為這一戰略目標的主要實施者,對其中的得失體會應當多於常人。
不過,趙匡胤在採取何種統一方針上還是頗費周章,一時難以決定。或許是從周世宗身上受到啟發,趙匡胤也打算遍詢近臣,集思廣益。他首先向被他親切地以「駙馬」呼之的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密訪進攻北漢之策,張永德以為不妥。原因是,北漢兵雖少,但很強悍,「加以契丹為援,未易取也」。他的想法是,「每歲多設遊兵,擾其農事」,再「發間以謀契丹,絕其援」。對此騷擾離間之計,趙匡胤表示贊同,不過一時未決。此後,在一次宴會上,趙匡胤又對宰相魏仁浦說起打算攻打北漢之事,魏仁浦回答說:「欲速不達,唯陛下慎之。」這番話,引起了趙匡胤的深思。

在平滅李筠之後,趙匡胤曾以用兵河東事召見了華州團練使張暉,張暉主張鑑於澤、潞戰爭創傷尚未恢復,軍務復興,恐不堪命,不如收兵育民,等時機成熟再圖進取。由此看來,趙匡胤在制定統一大計的過程中,曾一度欲將北漢作為首要的進攻方向,然而,經過多次徵詢朝臣的意見和深思熟慮之後,他漸改初衷,開始了對統一方略的通盤設計。趙匡胤最終定下決心是在走訪了謀臣權相趙普之後。當年十一月,李重進的反叛得以平定,統一戰略問題又提到了議事日程。一天夜晚,趙匡胤和弟弟殿前都虞候趙匡義踏著漫天大雪敲開了趙普家門。
皇帝雪夜來訪,趙普深為驚異,詢問原因,趙匡胤如實相告:「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於是三人席地而坐,商議統一之策。趙匡胤稱:「吾欲收太原。」趙普聽罷,猛地愣住了。他用驚異的眼光看看趙匡胤,道:「陛下何有此想?非臣所知也!」趙匡胤忙問其故,趙普道:「陛下欲先攻太原,臣以為大不可。太原勢強,一時難下,況太原當西北二邊,即便一舉攻下,則邊患我獨當之,依臣之見,莫不如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待削平南方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趙匡胤道:「卿言之有理。朕曾言王樸謝世,謀臣絕矣,今聞愛卿一席話,豈非王樸再生!」趙普道:「臣不敢妄比王樸,願效赤誠而已。陛下推重王樸,想必是因那篇譽滿天下的《平邊策》,但陛下卻欲先收太原,此與王樸之謀可謂南轅北轍,臣實不解也!」趙普所持理由,實際上也是趙匡胤長期考慮的一個難題,是張永德和張暉等人想說而未說出的一層憂慮。所以,首攻北漢的用兵設想,趙匡胤正式將它放棄了。
但是,他又不願在趙普面前丟了面子,便故作坦然之態,笑道:「吾意正與卿同,姑且試卿耳。」趙普道:「陛下神武,愚臣遠不及也!」一席長談,確定了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當然,一個關係到趙宋千秋大業的戰略方針,不可能就這樣簡單而富有戲劇性地制定出來,而是經過兩年多的醞釀和反覆求證,才最終形成的。早在趙匡胤即位不人,就開始「密訪策略」,就統一方針問題廣泛徵求臣僚們的意見。當時的官員大半不贊成先攻北邊,而主張應兵鋒南指。正是因為他們的建議,才促使趙匡胤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
這個戰略方針的制定,根基於趙匡胤君臣對當時各方實力的冷峻思考。戰爭,首先是交戰各方軍事力量的競賽。宋王朝建立之時,神州大地依舊是四分五裂,政權鼎峙。宋和遼雖然都是力量最強的政權,可就遼和宋的力量對比而言,遼的經濟、軍事實力又顯然佔據了優勢。僅從軍力方面講,遼有軍隊30萬,以擅長騎射的騎兵為主力;宋初軍隊只有19.3萬,其中步兵佔大多數。在燕山以南華北的曠野平原上作戰,遼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兵種構成上,均處於有利地位。
再看北漢,兵力不多,卻精悍無比,又有遼朝作為後盾,也不是可以輕取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將兵鋒北向,不僅毫無取勝的把握弄不好還有可能損兵折將,動搖新建宋王朝的根基,對此,趙匡胤不能不認真考慮。戰爭,還是雙方經濟實力的較量。沒有雄厚的財力做保障,要支撐長期戰爭,完成國家統一,也不過是一句欺人的大話。趙宋政權雖有後周所奠定的良好基礎,不過中原地區自唐中葉以來,兵連禍結,戰亂不斷,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恢復和發展生產,增強財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
而這個時期的南方,雖也有政權的更迭和軍事上的衝突殺伐,但時間較短,規模也較小,有些地方甚至幾十年幹戈不及,對社會經濟沒有造成特別嚴重的破壞。加上由於累朝的人口南移,地力開發,經濟重心轉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實力勝過北方。更重要的是,南方各政權政治腐敗,軍力衰弱,容易攻取。在上述情況下,趙匡胤選擇了南方,不過是順理成章,形勢使然。先南後北的戰略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趙匡胤本人對此做過較為完整的表述,他說:「中原地區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國庫空虛。必先取巴蜀,其次取廣南、江南。這樣,國家儲藏才能富饒。北漢與遼接壤,如先攻取北漢,那麼遼國之患,就會由我獨自承擔,還不如先讓它苟延殘喘,作為我們的屏障,等到我財用富饒後,再攻取它,為時不晚。」
這一戰略的著眼點是先弱後強,也就是先易後難,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當然,任何戰略方針的制定,都離不開當時的環境和主客觀方面的條件,同時,也會隨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趙匡胤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視當時的情況進行了不斷的調整。戰略已經制定,餘下的問題就是如何付諸實施了。荊湖地區的武平和南平割據勢力,成為趙匡胤牛刀小試的初選對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