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崖墓
2023-04-01 19:44:57 1
龍虎山風光秀麗,龍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國一絕。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龍虎山崖墓
地區
龍虎山
解釋
一種喪葬形式
代表
懸棺景觀
特色演出
懸棺表演
目錄
1簡介
2特徵
3考古
4崖墓謎題
5模擬升棺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古人經受了太多的戰爭和災害之苦,夢寐以求的就是寧靜和太平,先輩的遺願選擇了將祖先安葬於凌空絕壁之上的崖葬,讓祖先在一個青山環抱、碧水環繞、寧靜幽美的環境中得到永遠安息。當時的人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他們就把祖先的棺槨抬上溪流邊陡峭的絕壁,放置在幾乎與水面垂直的天然巖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獨特的懸棺景觀。
摺疊編輯本段特徵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仙水巖一帶的懸崖峭壁之上。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市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獨特的地理環境是龍虎山崖墓的基本成因。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隱約望見一個個巖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其葬位離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達300餘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星星點點,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數以百計。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摺疊編輯本段考古
一九七八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對仙水巖的崖墓懸棺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220餘件,經測定,發掘的實物距今至少有2100餘年。崖墓葬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巖、仙巖、仙女巖、穀子巖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一崖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這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幹越人的古老葬俗,也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臺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棺葬的起源。
摺疊編輯本段崖墓謎題
由於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懸棺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千百年來一直都是個謎,龍虎山崖墓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生了種種神話傳說:有人說這洞裡的東西,是神仙用金絲線吊上去的;也有的說這洞是裝的是無字天書、金銀財寶。
一千多年前,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宋人王文卿有詩云:"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當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箇在,遺蛻見崖看"的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為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龍虎山管理局懸賞30萬元,卻至今沒有得到一個入情合理的解釋。
懸棺表演
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裡面有一百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至50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
摺疊編輯本段模擬升棺
在仙水巖看懸棺(當地人稱為升棺-- "升官"之諧音也),儘管已是後人想像出來的模擬表演,卻一樣地充滿了驚險和艱辛。
龍虎山懸棺表演每天兩場。
當飛雲閣前的聲聲爆竹響起,嗩吶奏出了道家樂章,表演者便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靈活的身軀在空中表演出許多令人驚嘆的高難度動作:一會兒似狼奔豹突,一個倒栽蔥滑下三、四米;一會兒如春燕展翅,矯健的身形橫掛在繩索上;一會兒如猿猴攀緣,手展彩綢當空舞。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削壁中間的巖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入洞中。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巖洞裡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蕩的慣性,找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這些精彩的表演對表演者來說可能是熟能生巧而駕輕就熟,但參觀者卻覺得驚心動魄,提心弔膽地為他們捏著一把汗。每當他們完成一個動作,全場都會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和讚嘆聲以表慶賀。據說三位表演者都是當地藝高膽大的藥農,祖祖輩輩都以採藥為生,在他們身上,或許能找到千古難謎的答案。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巖,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巖一帶。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 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裡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籃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考石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葬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幹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臺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這裡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學者矚目。 龍虎山仙水巖,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 ,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畫卷緊密相連在一起,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巖有上百座外,馬祖巖、金龍峰以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一,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巖崖墓群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發掘工作。在這次發掘中,共清理了18處鷹巖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無損的乾屍。毛髮皮肉和連接骨骼的盤腱均已消失,脫了節的骨頭像大小珍珠似的鑲嵌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人的完整骨架。 貴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貴文物,有陶器、紡織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這些陶器做工精細,不僅反映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之高,而且根據其造型和陶紋就能準確地判斷其所屬年代。現陳列在貴溪文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