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顧炎武天知翻譯
2023-04-01 08:02:37
文學大家顧炎武日知錄譯文
顧炎武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學者,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等等,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巨大。
顧炎武日知錄
《日知錄》的創作背景歷史主要是以十七世紀中明末清初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巨著,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中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內容宏富,包含了吏治、財賦、典禮、經義、輿地、藝文、史學、官方八類。有條目1019條,《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的是《召殺》僅有9字,內容宏富。如「禮義廉恥,是謂四維」「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激語。
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潘耒據其手稿整理付刻,為三十二卷本,包括經義重刊本和齋刻本。此本書是顧炎武的入室弟子對《日知錄》遺稿作刪削整理。而後學均認為此書在最具保存和反映顧炎武當時的學術思想。
同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黃汝成以潘耒整理的遂初堂本為底本,把道光以前博採諸家之長,清人注釋之大成,為《日知錄》後人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且便利的書本。
文學大家顧炎武后人有哪些
顧炎武,非常優秀的的思想家還有我們了解到的經學家還有音韻學家,對於國家典制、天文儀象、河漕、音韻訓詁之學,郡邑掌故、兵農及經史百家都有相對研究,知識淵博,但一生輾轉反側,為清朝初期創立了新的治學方法,被譽為清學的」開山始祖「,成為一代影響力的學術宗師。
顧炎武畫像
話說,在1645年的那個夏天,家鄉遭到淪陷之後,他的嗣母王氏絕食10天而以身殉國,最後說的話就是:「我雖是一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的忠貞臣子,沒有負這世世的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顧炎武悲憤欲絕,將母親的遺命謹記心裡,這也是顧炎武后一直反清復明之舉的根源影響,後記載在《先妣王碩人行狀》中。
一代宗師顧炎武雖然有著輝煌的歷史成就,但婚姻生活並不幸福,19歲就結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親的之女,婚後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歷史也無詳細記載,推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和妻子王氏聚多離少,後又因為顧炎武北上之後,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顧炎武早去世兩年,當時顧炎武還山西汾州,聞其妻子死訊後,作詩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歷史記載顧炎武有四個妾,為了他生過孩子的妾室還有第一房和第三房,但都相續早夭,直到顧炎武60歲都沒有兒子,立同族子衍生為嗣子,衍生相隨他多年,直至他病逝。
文學大家顧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顧炎武在明末清初是一個為所有人都非常仰慕的傑出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思想家、史地學家,晚年開啟了清代樸學風氣,主要以行己有恥為主,博學文章,合學與行、治學講究經世。而顧炎武的31條語錄在當時也是非常震驚人心的肺腑之言,他與王夫之、黃宗羲3人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畫像
像《日知錄》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廉恥》「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等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所著的《日知錄》中的名言,這樣的名言字眼,在顧炎武墓地的12塊刻碑中,最為突出,他的名言也大多題材都是因時事感傷時寫出。
其主要作品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日知錄》《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學五書》《韻補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等。
顧炎武可以說是一位學問淵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一生輾轉,為在清初時期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也成為了清初時期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文學大家顧炎武手不釋卷譯文
顧炎武,生於明朝1613.7.15,死於清朝1682.2.15,是橫跨兩朝的傑出思想家、史地學家、經學家、音韻學家,為清朝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代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對於天文儀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並精通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晚年自己開創了清代樸學風氣,著作了很多以悲傷壯觀的詩句。
顧炎武雕像
代表作有《日知錄》《音學五書》 《顧亭林詩文集》等等。
手不釋卷就是形容顧炎武愛書的程度,原文大概是這樣說的:凡先生出遊。所導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和平時所聞的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逕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會用兩騾三馬來載著書跟隨,路中遇到險要的地方,就會叫更隨的人員去看看情況,如果打聽來的情況和自己預想的不一致,就會到住宿的店裡面打開書核對矯正,有的時候,走到了平原開闊的地方,沒有值得欣賞的東西或者事情,就會在馬鞍上默默的背誦各種經典著作,偶爾發現自己遺忘了文字,就會在客店翻閱書本認真複習。
顧炎武從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和文學,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勤奮的孩子,11歲的時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嚴格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鑑》,他深知讀書學習時必須要踏實做的事情,必須要認真忠實地對待它,於是自己採用了「自督讀書」的措施:給自己每天都定一個計劃,閱讀多少卷數,而且讀完還要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做好筆記,寫下閱讀心得。
文學大家顧炎武紀念館在哪
顧炎武是中國思想界與學術界的重要人物,所以某些相關地區也紛紛為其修建紀念館,以供各界訪客參觀,從而進一步宣傳他的生平事跡與思想,而從各地趕來的遊人也可藉此機會瞻仰其形象。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人,所以在當地也有其故居,而人們今天所參觀的顧炎武紀念館便是在其故居的基礎上修建的。
顧炎武紀念館照片
不過,這個紀念館不僅僅包括故居建築,還包括其他建築,比如祠堂等,所以其面積非常大,是很有文化氛圍、很有古典氣韻的地方。走進這座紀念館,可想像顧炎武從小到大的生活狀況,可以想像他用心讀書的情景,想像他認真研讀各種各樣古書散文的愜意情景,想像他為了經世致用的理念而勤奮研習的情景,以及他和自己的好友一起談論國事、一起憤世嫉俗的生活情景,等等。
走進亭林祠堂,可以看到顧炎武的家族成員,看到顧家後人對顧炎武的尊敬之意;來到顧炎武墓地,可以感受到後世對顧炎武的敬仰之情;參觀顧園與顧炎武故居,可把顧炎武的生活起居等情景都描述在腦海當中,可以對他的為人有更多更真切的了解。
雖然,紀念館的很多建築曾經被破壞過,遊客看到的只是經過修復的結果,可是整體氣韻依然存在,遊客依然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文化與古典氣息。在千燈鎮,這座紀念館的建築是最具明清時代風範的,遊人參觀紀念館當然能見識這種歷經數百年滄桑變幻的古典風貌。
文學大家顧炎武的精衛賞析
精衛顧炎武的故事你聽說過嗎?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也是「三大儒」之一,顧炎武本命是叫顧忠清。因為十分仰慕文天祥的為人所以決定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顧炎武,他的《精衛》這首詩是十分著名的。
顧炎武畫像
《精衛》這首詩之所以受到後人反覆的研究和誦讀,是因為這首詩裡面包含了顧炎武的決心和堅持,當時顧炎武是因為讀了《山海經》中的精衛鳥的故事之後創作出來的,精衛本是炎帝的女兒,但是被大海奪去了生命,死後化為一隻精衛鳥不斷地向大海中投入石子希望能夠將這大海填平。
顧炎武讀完之後的感觸很大,覺得自己應該和精衛鳥一樣具有堅強的意志力,終有一天是能夠完成譯文 顧炎武 文學 日知錄